范君浩已經開始目不轉睛地制作兩把壺。
冷冽的鳑鲏刀一陣風清雅的紫泥,響起輕度的“沙沙”聲。已經到了修型的緊要關頭,他要用刀將壺身修成細膩舒展、規整潤雅,這把壺就可以無愧“桃花”的美名。通過拼嘍的店鋪直播螢幕,這個過程正被觀眾仔細觀察,自己對無影燈前的紫砂壺評說欣賞,也有人注意到了背景里已經開始紫砂的范君浩。
(已經開始制作紫砂壺的范君浩)
許多宜興人,或者身在宜興的紫砂壺從業人員,都身處這兩重氛圍之中。向內,自己不斷構建和強化自己對紫砂壺的認識;向外,自己穿透那一方小小的螢幕,尋求外界對紫砂壺的價格和價值的認同。
1
有緣
16歲學打鐵,22歲跑摩托車搬運,24歲做壺,27歲開家庭作坊,39歲經營紫砂壺店,44歲考上紫砂壺工匠職稱,54歲直播賣壺。王洪星的履歷表,是宜興紫砂壺從業人員的典型寫照。
改革開放之后,紫砂壺熱銷廣東和港、臺地區以及日、韓、泰等鄰國,產量不足。王洪星丟下兩年收入過萬的摩托車,開始一心做壺。那時候王洪星的壺只賣三五元錢,貴的兩把25元。做壺年,除去開支,他發現有2萬余元結余;有兩年甚至賺了7萬余元。
(王洪星時常拿出自己以前做的紫砂壺,端詳曾經的技藝)
范君浩也是從這個時期走過來的。與半路出家的王洪星不同,范君浩是坐在泥凳上長大的,其父范乃芝是“紫砂壺七大家”蔣蓉的弟子。做壺這件事,范君浩從小就耳濡目染。到了18歲,他進入宜興市紫砂壺總廠,成為紫砂藝人。
美的啟發,有時只需一瞬。20歲時,范君浩的紫砂徒弟做了兩把梅樁壺,讓他拿去燒。他至今還記得那把壺的筆法——梅枝可膚Russians,梅花月兒浮動。接過壺的那一刻,他心里忽然一動:我什么時候就可以做出兩把這么好的壺?
(成型后的紫砂壺需要進入高溫坩堝蒸煮后就可以定型)
做兩把茶壺并不難,難的是做兩把好壺。范君浩一種泥條一種泥條地拍,一種壺嘴一種壺嘴地挖,一篦一篦地刮,一槍一槍地修……做了20年,終于有兩把壺具備了當年徒弟那把梅樁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