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廣州報道
“如果說去年是中國企業出海元年,那么今年產業出海的形式和內容都呈現多點開花局面,有的是品牌出海,有的是服務出海。”8月25日,在廣州舉辦的預制菜產業創新·出海經驗交流會現場,新加坡經濟管理學院顧問、IPCR預制菜研究院發起人周鵬邦向參會企業分享了他對中國餐飲企業出海的觀察和建議。
據悉,本場交流會是2024中國縣域博覽會暨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周鵬邦從去年開始在新加坡為中國企業出海做落地服務,在他看來,中國餐飲企業出海,需要對不同的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和擁有深刻理解。
今年,周鵬邦參加了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食品展覽,觀察到未來中國餐飲企業出海趨勢聚焦在供應鏈和產業鏈出海兩種方式,供應鏈出海是打通食品出口渠道,而產業鏈出海則是要求企業落地本地,對企業來說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具體到預制菜產業出海方面,周鵬邦認為,以前行業更關注的是初加工的生鮮水果、海鮮、熟制食品出口,而進入2.0版本的中企出海,企業需提升在調理食品、復合制作風味方面的能力,以提高產品附加值。
就參會企業關注的如何做好出海第一步方面,周鵬邦分享了幾點建議。首先是要做好出海的戰略規劃和布局,包括面向什么市場、出口什么產品、使用何種渠道,只有設計好戰略規劃,才能為后來的出海模式以及如何適應當地市場規則等打下基礎。“我認為2.0出海和1.0版本的出海,本質上就是要看企業有沒有國際化的運營和管理能力。”周鵬邦說。
在分享會上,周鵬邦以東南亞市場為例,介紹了中國預制菜產業的出海機遇。他介紹道,東南亞(東協)GDP 總計合約三萬億美元,如果以區域經濟體而言,僅次于美國、中國、歐盟、日本。 東南亞(新加坡除外)作為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快速,尤以中低收入國家增長最快,市場潛力巨大。
此外,東南亞市場聚集了大量華人,海外華人6000多萬以上都在東南亞地區,中國食物出口到東南亞具有天然的文化優勢。不過,周鵬邦亦強調,雖然海外餐飲市場機遇處處,企業在出海前需穩扎穩打,做好前期調研,包括了解當地行業標準規則、針對當地市場調整口味、建立生產標準和認證體系等等,這樣出海路才能走得更遠。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