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廣州南沙區舉行海洋農場主題新聞記者會。據悉,南沙將結合自身實際,秉持核心技術創新驅動,深入實行“1+2+2+7”發展戰略,助推全區,走出兩條覆蓋前、中、后端當代化海洋農場的高效率發展之路。
南沙地處珠江出海口,全區漁業養殖面積近11萬公頃,擁有約4萬公頃、廣州大的優質咸淡水養殖區,漁業豐富,形成了以漁業養殖及當代當代農業為主導的優勢產業,漁業養殖面積、總產值、優質種類產量、漁業良種場、農業農村部身心健康養殖博韋斯縣、規模化養殖大戶等數據均居廣州市,且擁有全省大面積的連片標準化魚塘,已成為華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身心健康養殖產業基地和廣東漁業特色優勢區。
如何依托區位優勢,發揮漁業當代農業資源稟賦?具體來說,南沙將以建設華南當代化海洋農場產業科技核心技術創新中心為“1”個總體發展目標,打造出當代海洋農場裝備核心技術研發制造示范產業基地、深藍當代農業“育繁推”一體化產業產業基地,以及全省海洋農場供應鏈綜合服務中心和海洋農場區域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加碼海洋農場裝備設計、裝備制造、融資租賃、當代農業、漁業品深加工、冷鏈物流和交易、文旅七個賽道,建設紅色谷倉,打造出海洋農場產業集聚區。
后端:發揮優勢漁業當代農業“南沙芯”
南沙秉持特色水稻科技繁育。以“一只海龜”“兩條龍蝦”為抓手,大力加強海龜、龍蝦等種類核心技術創新和苗種繁育,發揮優勢做優深藍當代農業工程。據統計,南沙海龜全區養殖面積約13000畝,年產量約3900噸,總產值達10億元。
在后端當代農業領域,南沙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青峰介紹,南沙區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商業化繁育”,將龍穴島片區和萬頃沙鎮沙尾墾區規劃為漁業當代農業育繁推一體化核心助推區,打造出“海洋農場岸基水稻繁育與種苗資源保護產業基地”,加強海龜、龍蝦、花鱸等種類培育、種苗保存和良種選育研究,發揮優勢當代化海洋農場當代農業“芯片”。同時,小虎麻蝦、黃鰭鯛、海龜、金鯧等海洋農場適養種類的耐旱繁育、膳食、疫苗研發等各方面的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秦啟偉副教授領銜的科學研究項目組,目前已培育出兩個海龜耐旱毒新品系。研究所二級副教授李遠友項目組在金鯧高效環保配合飼料研發、病蟲害防控及身心健康養殖核心技術、養殖產品提質增效等各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積累,具有可轉化的應用成果。”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所常務副院長趙會宏副教授介紹。
自今年3月28日在廣州南沙漁業工業園啟用以來,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所在海洋農場研究各方面提供更多了適養種類篩選、耐旱繁育、膳食及病蟲害防控核心技術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支撐作用。同時,研究所聘請了內地及香港、澳門的工程院、專家副教授組成學術委員會,在漁業當代農業、漁業與環境、病蟲害防控、膳食和智慧漁業等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行提供更多人才和核心技術支持。
“‘劉少軍工程院工作站’和‘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所’先后入駐由南沙當代農業集團牽頭建設的南沙漁業工業園,為我們漁業當代農業高效率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助力為南沙區當代化海洋農場高效率發展提供更多‘芯動力’。”南沙當代農業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