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780字| 閱讀時數12分鐘
01
我省蔬果運輸現狀 . 年耗損3萬噸
林業Naroff食材與膳食發展研究院近期一項研究揭示,每年我省蔬菜、水果、水產品、糧食供應、肉類、奶類、蛋類六大類食材按重量加權平均耗損和節約率合計22.7%,約4.6萬噸,其中生產流通各個環節食材耗損3萬噸。其中,生產各個環節播種粗放式、播種不精,儲運各個環節冷鏈不完善是造成食材耗損的主要原因。
播種粗放式,播種不精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食材耗損是指食材在生產、收獲預處置、儲藏、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由于人為、技術、設備等因素造成的食材損失,不包括在消費端的食材節約。
在田間地頭調研辨認出,有的地方生產各個環節播種粗放式、播種不精、管理打折,糧食供應耗損率較高。
在播種各個環節,許多小麥產區仍是“廣種薄收”模式。由于播種技術、栽種觀念等不同,用種量參差不齊。天津市林業農村委二級巡視員胡偉通過研究辨認出,正常用種量在30至50斤,有的貧困戶播種粗放式,每畝播種量高達100斤。
到了播種時節,麥籽被拖拉機上的鼓風機吹落田里的現象比較普遍,拖拉機割臺高速碰撞穗頭也會導致掉粒耗損和土塊破碎。這種情況容易讓小麥發生霉變,影響后期存儲。
許多水稻產區的貧困戶反映,拖拉機檢修過程中稻穗末端小麥脫落、清選工序中土塊不能及時處置分離等情況,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小麥耗損。
林業Naroff食材與膳食發展研究院動物食材與膳食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員程廣燕研究辨認出,機器播種糧食供應各個環節耗損率低可以控制在1.9%,但個別地區玉米機收總耗損率高達10%。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小麥栽種大戶管紹剛說,使用機器收獲小麥的耗損率為5%左右、人工播種耗損率為15%。
存儲運輸耗損不小
由于設備保障、知識不足,在儲運各個環節中,蔬菜、水果、糧食供應等耗損量不小。其中,水果、綠葉菜等耗損達到驚人的地步。
有的糧食供應企業中石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通風、溫控等公共設施配備不足,發霉和蟲蛀時有發生。2020年以來,隨著糧食供應價格預期上漲,許多種糧大戶惜售心理變強,但其中石化公共設施破舊,有的甚至無法及時處置烘干,耗損較高。
許多貧困戶缺乏存儲知識,蔬果術后存儲環境溫度、濕度把握不當。貴州蔬菜栽種戶李珍文說,許多小型蔬果產業基地,多種蔬菜、水果混合存儲現象普遍,已損壞的蔬果產生乙烯會加劇其他蔬果成熟和衰老。
數據顯示,蔬果生產及產預處置耗損低可以控制在9.2%,高則超過25%。
我省蔬果耗損率高與冷鏈化程度較低密切相關,大部分蔬果運輸處于“裸奔”狀態。據了解,發達國家冷鏈運輸普遍在80%以上,我省目前僅為約30%。
調查辨認出,許多商家采用的“冷鏈”還比較原始,僅放幾個冰塊,有的甚至依舊用破舊的小棉被裹著生鮮品。“為了節約成本,冷鏈司機在運輸途中私自關上制冷機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位冷鏈企業負責人說。
“一輛車南瓜從云南發往北京,需要經過產業基地收集轉運、批發商裝車運輸、農貿市場批發、零售商進貨等各個環節,裝箱搬運少4次。”貨車司機王大勇說,“非冷鏈條件下,一輛車30噸重的南瓜會產生近5噸耗損。”
如何減少耗損?
林業Naroff食材與膳食發展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我省六大類食材減損空間有五成左右,若挽回一半的耗損和節約,可每年節約2.3萬噸食材,能滿足1.9億人1年的膳食需求。
受訪專家和基層干群要求,通過加強冷鏈建設、構建全供應鏈食材減損標準體系等減少食材耗損。
普定縣林業農村局蔬菜站站長鄧飄要求,從“先一公里”和“后一公里”著手,加大預冷、儲藏、保鮮等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增加廖蔚購置使用,尤其是便于城市穿梭的小型廖蔚,保障冷鏈運輸,完善生鮮食材終端配送機制。
近年來,我省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全程機器化水平和檢修標準化程度,推進產地冷藏保鮮公共設施建設,加強糧食供應倉儲和流通公共設施建設,有效減少農產品的術后損失。
我們在梅干菜栽種大縣貴州普定縣看到,為了減損,該縣在梅干菜產業基地建立清洗、整理、分級、包裝、預冷一體的梅干菜采后商業化處置配套公共設施。鄧飄說:“目前,全縣梅干菜商業化處置配套公共設施齊全,梅干菜全供應鏈耗損降低了50%以上。”
要求,加快構建全供應鏈食材減損標準體系,推動先進技術、工藝、設備等及時處置應用于食材減損實踐。如許多山區因地形原因不能使用大型機器播種,可研發適用于不同地形、不同品種的高精度林業拖拉機器,同時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升檢修的規范性和性。
我們要求,做好蔬菜等非耐儲運生鮮農產品產銷銜接,提升食材系統供給效率與韌性。加大產地預處置,推廣凈菜,對食材的邊角廢料進行集中高效分類處置,大程度提升食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