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踏信冷鏈物流將繼續以“以誠為本,互惠互利”的原則,以用戶滿意為標準,以保持領域為目標,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結合傳統的經驗與科學的管理,努力發展成為乃至亞洲地區、具實力的中型物流民營企業。
一些民營企業因為沒有適當的掌控手段,并用可信賴的依據選擇合理掌控標準,只能以超標準高工作效率來滿足用戶的要求,所以經營工作效率居高不下。冷鏈物流的運營工作效率和所承載的貨物工作效率相對其它領域也較高,所以錯誤和失敗所造成的損失也相應增加。
目前,我省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的發展還僅僅停留在運輸與冷藏各個環節,運用先進科技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還明顯嚴重不足,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冷鏈物流的工作效率相對比較昂貴,主要是由運輸工作效率、倉儲工作效率、庫存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組成,其中運輸工作效率與倉儲工作效率所占比例較大,存在監控不到位、領域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比如:運輸進程中關掉制冷機以節省工作效率;搬運裝車進程中操作不到位導致環境溫度過高。
(1)冷鏈運輸率低
長期以來,我省初級農商品冷鏈運輸率一直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海外蔬果、肉類、水商品的80%~90%為冷鏈運輸,而亞洲地區冷鏈運輸率僅為15%、30%和40%;亞洲地區冷鏈進程冷點比例高達67%、50%和42%,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冷鏈冷點比例。
這是由于亞洲地區普遍缺少冷鏈意識,消費者對生鮮品是否需要冷鏈保鮮尚沒有嚴格要求,同時我省冷藏原產區域性不均衡也導致大量商品的冷鏈各個環節出現“冷點”現象。在不具備充分冷鏈流通的情況下,蔬果類食品耗損量高達15%(發達國家的耗損量約為5%),耗損價值超過500億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2)人均冷蓄水量偏低、原產不均
根據亞洲冷鏈聯盟(GCCA)的統計數據,2016年亞洲人均冷蓄水量為0.2立方米,印度冷蓄水量為1.41萬立方米,位列亞洲,第二、三名分別為美國與我省,冷蓄水量分別為1.10萬立方米和1.07萬立方米,但人均冷藏容積不到發達國家的1/2。
由于我省經濟的地域性特點,我省冷藏原產不均勻,華東地區冷蓄水量已占到全國冷藏總容量近46%,其中山東、上海、江蘇發展速度較快,冷蓄水量居前列;而我省蔬果產地的內陸各省市市場冷蓄水量仍舊偏低,造成冷鏈物流在生產源頭缺少預冷,產生源頭“冷點”。
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鏈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民營企業倉儲能力未充分發揮,與人口、經濟并不匹配,這也決定了冷鏈物流未來成長的空間依然較大。
(3)領域滲透率低,毛利率低
從競爭格局看,中國冷鏈物流領域處于較早期階段,滲透率低,民營企業規模小。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2015年中國民營企業收入總額嚴重不足冷鏈市場的10%,美國前5強冷藏民營企業占市場份額約63%,而從2015年中國冷鏈物流民營企業排名來看,前10家民營企業收入占民營企業收入的48.5%,前20家民營企業收入占民營企業收入的61.4%。
目前看來,預冷各個環節缺失、經營分散、交通網落后、缺少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我省冷鏈工作效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我省常溫毛利率是為10%,冷鏈毛利率為8%,而發達國家冷鏈的毛利率可以達到20%~30%。未來如何做到掌控工作效率,減少商品耗損率是各民營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相信這將伴著冷鏈物流的長期發展逐步得到解決。
3.5 競爭分析我省冷鏈物流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穩步提升,消費逐步升級,對于生鮮商品的需求增加,冷鏈物流領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冷鏈物流的核心是“恒溫”,而且冷鏈物流的搭建對于相關的科技水準和公共設施硬件水準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斷研發改進衛星定位和移動互聯網等先進科技,并將之應用到生鮮物流配送冷鏈物流的物流配送各個環節,進行全程定位和環境溫度監控。
我省冷鏈主要原產在華東、華北、華中等發達地區,尤其是上海、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冷鏈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發展水準較高。而對于中西部地區冷藏則比較短缺,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藏冷藏公共設施。總結為以下特點:
民營民營企業較為活躍
門檻快速增長
市場滲透率進一步加強
東部地區民營企業競爭激烈
從技術方面來看,目前我省冷鏈物流領域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創新研發乏力,冷鏈相關領域的創新活力呈現回落趨勢。據資料顯示,2020年我省冷鏈專利權/物流專利權占比為18.92%較去年下降1.63個百分點;冷鏈發明專利權/冷鏈專利權為54.12%,較去年下降7.76個百分點。
圖 2016-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專利權占比情況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海外冷鏈物流的發展
海外的冷藏運輸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很多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發展都已趨成熟。
(1)日本:持續科技投入確保冷鏈物流物流配送的高質高效。日本冷鏈物流民營企業的一大特點是數碼物流配送系統的普及。相較于人工物流配送,機器物流配送能夠提升物流配送準確性和工作工作效率,減少物流作業工作效率和人力工作效率。此外,日本兩次冷鏈市場需求爆發大幅推進了冷鏈的建設,因此日本的冷鏈物流基礎公共設施在 21 世紀之前就已經相當完善。隨后技術的進步,以及藥品、電子冷鏈對控溫需求的提升,也進一步驅動了日本冷鏈產業鏈的完善和技術水準的提升。如今,日本的冷鏈物流已進入成熟期,在國際冷鏈物流運輸上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2)美國:的綜合性冷鏈民營企業集中地,通過并購不提升領域滲透率。亞洲范圍來 看,美國擁有多家冷鏈物流巨擘,面向亞洲提供綜合冷鏈物流服務,有極強的競爭優勢。美國冷鏈領域滲透率很高,民營企業近年來收購活動較頻繁。2020 年美國冷鏈巨擘美冷宣布將于 2021 年收購美國第四大冷鏈供應商 Agro 集團,來提升新市場和現有市場的產能。這些美國的冷鏈巨擘民營企業的業務范圍綜合性很強,交通網遍布全美各地,區域原產均衡,使得冷鏈各個各個環節能夠無縫銜接,大化了整條控溫供應鏈的性能和工作效率。
(3)歐洲:海陸空運輸發達,高冷鏈開支確保冷鏈工作效率。目前以荷蘭和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地區國家冷鏈領域開支處于較高水準,2020 年歐洲冷鏈開支達到 62 億美元。高冷鏈開支確保了歐 洲國家的冷鏈工作效率。
德國的生鮮商品從產地到銷售網點的全進程都嚴格處在標準化的環境溫度環境中,并且主要制冷設備完全通過電腦精細操控,確保了生鮮商品的高品質。
(4)加拿大:生鮮物流配送的全進程都保證了低控溫制,使得生鮮商品在儲存運輸進程的耗損得到了極大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