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至西安冷鏈物流公司 冷凍貨運 行業分析

    “一個平臺”,是搭建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供銷合作社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一盤棋”。三是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綜合流通企業、冷

     

    “一個平臺”,是搭建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供銷合作社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一盤棋”。

    三是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綜合流通企業、冷鏈物流企業,不斷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經營服務水平。

    ???  3  ???

    專家連線:

    應建立“冷鏈物流+供應鏈”協同平臺

    從冷鏈物流及相關區域產業的角度,如何看待《“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冷食君時間連線采訪了河南省物流協會副會長、河南工業大學教授王焰。

    王焰認為,《規劃》的出臺,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從區域產業角度來講,河南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由物流大省向物流強省發展,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目前河南還缺少物流企業,現有的冷鏈物流企業,如雙匯物流等,主要服務于母公司,業務比較單一,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從河南省有關職能部門角度來講,要注重扶持、支持發展本地的物流企業,形成規模大、綜合服務能力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全國性冷鏈物流企業。

    同時,從行業角度來講,應建立“冷鏈物流+供應鏈”的協同平臺,加強市場化運作,提升市場活力,重視市場創新。

    實際上,河南本身的“四條絲路”建設于這次新出臺的《規劃》中的“四縱四橫”,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實現雙循環,可以形成1+1>2的效果。


    燒錢并購重生 冷鏈三十年“大洗牌”

    文 | 胡鏷心

    編輯 | 張睿

    【億邦原創】轉折點出現在疫情后,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意外“井噴式”發展,冷鏈需求被引爆。

    中物聯冷鏈委統計,2020年,共有68家冷鏈物流及相關企業發生78筆投融資事件,26起已公開融資中有5起達到10億元及以上。2021年冷鏈行業共發生33起投融資事件,已公開融資的20筆融資均超過億元,其中11起超10億元。

    近5000億的冷鏈市場,大個的順豐也只有78億。行業高度分散,前企業的市占率總計不過18%。資本市場似乎對冷鏈物流的終局也有了新共識:和快遞行業相似,冷鏈的終局必然是寡頭競爭。

    目前的冷鏈形態還是千奇百怪,有擅長全網運營的快遞企業拉起一張全國冷鏈網,有自帶銷售渠道的電商物流一邊賣貨一邊配送、有從大型食材企業的物流部門獨立發展,還有深耕冷鏈快20年的合同物流企業實踐前沿技術。

    可以預料的是,頭部企業相繼進場,冷鏈物流“布局”階段接近尾聲,即將進入比拼硬實力的“中盤戰":不同出身的冷鏈企業,資源稟賦與能力結構各異,但都在尋找經濟可行性和戰略必要性之間的平衡。

    冷鏈物流看起來不像是可以大快朵頤的肥肉,更像是一塊別具美味的腔骨:耐得住性子,又掌握竅門兒的人才可能成為贏家。

    01

    高增長、高投入,冷鏈企業中盤戰

    2022年8月19日,中物聯冷鏈委發布《2021年中國冷鏈物流榜》(評選標準為申報企業的年營業額),順豐繼續領跑行業,京東冷鏈從第二退至第八,運荔枝從第九升至第二。

    回看近五年冷鏈物流排行榜:曾排名第七的安鮮達2020年破產重組;曾排名第三的鮮易供應鏈2020年破產重組;曾拿過五連冠的希杰榮慶2021年被方源資本收購;里的常客夏暉物流2018年被順豐收購;實力雄厚的順豐重注冷鏈8年,營收78億,持續虧損;京東物流也連虧14年——城頭變幻大王旗,沒有一家企業是高枕無憂的。 

    過去三十年,冷鏈物流發展受傳統的多級分銷流通模式制約,客觀上造成了分段、散亂、區域性、小規模等特點。“冷鏈物流企業缺乏話語權,利潤空間被無限壓制,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中通冷鏈總裁孟峰指出,這樣的冷鏈企業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很多冷藏車靠二手改裝維持低溫。

    加之冷鏈物流重資產、重運營的屬性,投資周期長,發展風險大。有從業者算了一筆賬,自營的冷鏈物流企業需要趟過3個周期,經歷5-10年時間才能獲得回報: 

    個周期是資產投入的靜默期。需要買地、建倉、買車等前置性投入。

    第二個周期是市場的反應期。資產投入后,等待B端客戶原有的合同到期,加之營銷、下單、執行、回款,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第三個周期是資產回報期。這個時候有可能已經過去了5年-10年。

    2020年中通和韻達都推出獨立的冷鏈品牌。企查查數據顯示,這一年,新成立的冷鏈企業數量暴漲到11938家,2021年新注冊的冷鏈企業也有9005家。

    本輪冷鏈物流的發展與生鮮電商的爆發息息相關。“對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來說,冷鏈物流就是那塊壓艙石。”五源資本周曉分析。

    種種跡象表明,整個流通變革還在進行當中。“上游的農業生產集中化還在繼續,預制菜、生鮮電商等業態還不穩定,商品流通也在結構性調整中出現震蕩。”在北京跑了5年冷鏈運輸的劉威認為,“流通模式不變,物流不會有新模式。反之,消費需求變了,肯定會帶動供給結構的變化,甚至是行業結構的變化。”

    在一位經歷過快遞大戰的中通冷鏈負責人看來,冷鏈物流的終局和快遞的終局也有不同。

    “你會發現,在快遞的終局里是沒有倉的。冷鏈有倉,快遞沒倉,我們做的是轉運中心,快進快出,所以快遞里沒有誰專門做倉。但是冷鏈需要冷庫來加工和儲存。”他指出,“未來我們自己也會有倉網,但它只可能是我們的一個子品牌,因為物流地產太貴,大國企太多。做倉的冷鏈企業也會有巨頭,但會相對分散很多。” 

    “冷鏈發展三十年,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倉配體系;但冷鏈零擔還在發育中,至今沒有全國網;近兩年的社區團購促進了冷鏈城配的快速發展,只不過,城配起來了,客戶沒了。”有從業者這樣形容當前的發展局面。

    02

    四方爭霸,誰得頭籌?

    如果冷鏈物流也有小組賽和半決賽,那么現在,頭部企業已經拿到各小組的出線權。

    從業超10年,瑞云冷鏈CSO李秀強認為,所謂的小組分類,源自冷鏈企業各自的資源稟賦、客戶類型和能力結構:“畢竟大家背后都有一個母公司,母公司帶來資源優勢的不同,導致各家的發展路徑也不一樣。”

    縱觀多年來榜單的物流企業,可以分為四類:

    快遞系:順豐冷運、中通冷鏈、韻達冷鏈等;

    電商系:京東物流、蘇寧物流、安鮮達等;

    生產企業:鮮生活冷鏈、光明領鮮、雙匯物流等;

    第三方冷鏈企業:鄭明現代,榮慶物流等。

    我國冷鏈市場需求多元,讓冷鏈企業可以進行差異化競爭。快遞系企業長于全網運營,生產系企業深耕KA客戶,電商系企業側重產銷一體,第三方冷鏈則行業資源深厚。

    從業務形態來看,全網型企業早期投入重,集貨難度大,收支難平衡;倉配型企業則短于全網運營,側重于大客戶服務,目前都在向供應鏈服務轉型。

    從發展路徑來看,對于出身生產系和電商系的冷鏈企業來說,宇宙的盡頭是賣貨;對于順豐和通達系來說,發展方向是綜合物流集團。

    順豐多條業務線同時擴展,圖來自華創證券

    (1)快遞系:打破冷鏈零擔的詛咒? 

    順豐冷運、中通冷鏈是快遞系冷鏈的急先鋒。

    快遞系企業長于全網運營。早在2014年,一線快遞企業已經完成全國布局——全國快遞服務網點達到13.2萬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覆蓋率超90%,省轉市網點覆蓋率超80%;農村網點近5萬個,鄉鎮覆蓋率超過60%。

    單純從做網的角度來看,冷鏈網沒有快遞網復雜。一位中通冷鏈負責人表示:快遞是全國發全國,是c to c邏輯;冷鏈是局部發全國,訂單主要來自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口岸,還是b to b邏輯。從倉儲和配送的角度看,分揀到倉和分揀到店的難度遠遠小于分揀到消費者。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