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雙鏈”發展生態 中小企業需聚勢發力

    編者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制造強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培育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市場主體發展環境的持續改

     

    編者按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制造強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培育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市場主體發展環境的持續改善,中小企業發展迅猛,成為支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主體。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多位院士與產業大咖就如何加快培育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鏈主”企業,發揮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展開交流與探討。

    推進產業鏈安全可靠

    激活企業創新活力

    近年來,提升重點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被提上了更高的高度。4月2日,“第二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推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是建設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應加快培育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鏈主”企業,發揮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全面釋放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制造業產業鏈水平明顯提升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常國武表示,近年來,相關部門全力以赴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大力推進產業鏈補鏈強鏈,加快產業鏈供應鏈支撐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常國武介紹,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近3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鏈水平有所提升從當日發布的《工業基礎指數(2022)》也能看出。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工業領域產業鏈情況進行評價研究顯示,2021年領域工業基礎指數為31.68,較2020年上漲3.66,工業基礎能力提升幅度為近年之。“近年來工業基礎指數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企業聯合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關村中慧**制造產業聯盟專家委主任陳玉濤表示,隨著我國對產業鏈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和研發投入的增加,國內相關行業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以新能源產業為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262個重點環節,國內廠商可供給的環節比例已達85.88%,其中,關鍵環節自主供給率已達52%。




    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主任委員陳學東表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產業鏈供應鏈是制造業的筋骨血脈,是穩住經濟大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從目前來看,我國制造業在一些產業領域已處于地位,同時也存在部分行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十四五’至‘十六五’是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陳學東表示,緊盯“短板”和“痛點”,強化戰略導向,圍繞產業鏈“短板”和創新鏈“痛點”進行重點布局,在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科學儀器和工業軟件等重大產業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調動企業自主研發積極性,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能力。通過科技賦能,使強企更強、優勢產業更優、不斷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對此,常國武透露,我國將夯實產業鏈發展基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展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和**基礎工藝,突破一批基礎產品,強化一條龍應用示范。加快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布局,創建一批產業基礎共性技術中心,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研究總院教授級工程師干勇表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還應建設**制造業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集群的新型科技支撐體系,引導傳統產業從沿海地區向我國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把優勢傳統產業的產業鏈留在中國,防范產業“空心化”。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