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拼多多等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加碼海外市場,電商出海,一時間風生水起。而近期,京東關停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站的消息備受關注。是電商出海開始遭遇水土不服還是只為戰略調整,中國電商出海20年征程,經歷三代進化,盡管國內各大頭部電商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但在這個過程中依舊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除了應對競爭、做好本地化之外,如何確保物流、支付等環節的順暢,顯然也是決定電商企業能否在海外市場走得更遠的重要一環。

2023年的京東,開局不利,出海東南亞電商市場迎來重要調整,將關閉其泰國和印尼站。雖然京東方面表示將聚焦供應鏈基礎設施出海,但依然可以看出京東在出海業務上遭遇了“水土不服”。
1月30日,京東印度尼西亞官網發布公告稱,將從2023年2月15日起停止接受用戶的訂單,并于2023年3月31日停止所有服務。在服務終止前,所有交易訂單一切如常。此前,京東泰國電商官網也發布了關停服務的類似公告。
2019年上半年,京東在印尼的業務是“穩步增長,正向發展的”,但下半年便遇到了增長瓶頸,從此一蹶不振。京東印尼的市場反應遠不及預期,過去8年京東印尼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CEO朱秋城表示,京東在東南亞市場基本復制國內的模式,其實東南亞電商發展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電商認知、價格、體驗,還是物流都跟國內有巨大的區別。京東在東南亞市場“燒錢”的特別厲害,目前看不到更好發展,做出這樣的調整也是合情合理。“但是關閉了泰國、印尼站并不意味著京東放棄和退出東南亞市場,京東在東南亞更多布局包括跨境物流園、跨境物流等基礎建設,這些業務更凸顯京東的投資戰略價值。收縮電商業務,調整以往盲目擴展的策略,發展跨境物流業務,顯然是明智的。因為布局海外倉儲投資成本不高,見效快,確定性高,不僅僅可以直接應用京東成熟的物流技術,又可以服務于京東全球供應鏈。”朱秋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