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黨的二確定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國務院《“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描繪出中國式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宏偉藍圖。我國現代物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保持了平穩復蘇勢頭,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后年。我國現代物流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中國式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必將抓住新的機遇,邁開新步伐,展現新作為。
一

2022年我國現代物流發展回顧
2022年,我國物流業經受疫情沖擊、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多重壓力,總體實現了平穩運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主要經濟指標平穩增長
2022年,在總體需求不振的情況下,全年社會物流總額預計超過340萬億元,同比增長3.6%左右,增速略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物流業總收入將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5%左右。鐵路、冷鏈、快遞等物流領域保持了較高增速。國家鐵路全年完成貨物發送量39億噸,同比增長4.7%,增速為近3年來高;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全年預計超過4900億元,同比增長7.2%左右;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105.8億件,比上年凈增22.8億件。2023年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重回榮枯線以上,為50.1%,比上月回升3.1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回暖勢頭開始走高。
(二)保通保暢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疫情對物流業的沖擊遠超前兩年,物流保通保暢任務艱巨。國務院建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機制,不斷調整優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統籌指導地方保通保暢工作。廣大物流企業創新服務模式,通過運輸中轉接力、人員跨區調動、設施共享共用、無接觸配送等多種方式,排除萬難解決居民生活、企業生產物資應急保障難題,傾盡全力維護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生命線”。卡車司機、快遞小哥、外賣騎手、倉庫管理員等從業人員,迎難而上,沖鋒在前,奮戰在物流一線,物流保通保暢“主力軍”作用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三)市場主體集中度穩步提升
2022年,規模企業逆勢增長,市場份額穩步擴大。到年底,全國A級物流企業超過8600家。供應鏈服務、冷鏈物流、網絡貨運、質押監管等領域A級物流企業加快成長,在細分市場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中國物流50強企業收入合計近2萬億元,入圍門檻較上年提高20億元。其中,多家企業收入規模超千億元。一批頭部企業對標對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奮力追趕超越。大型物流企業加大戰略調整、上市融資和兼并重組,向規模化、網絡化、集約化發展。不少中小物流企業依托大型企業集團,參與分工協作;有的聚焦“專、精、特、新”方向,尋找特色市場;也有的轉行或歇業。
(四)供應鏈創新應用進入新階段
2022年,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對于產業鏈條長的汽車、家電、電子、裝備制造等產業影響程度加深。現代物流適應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趨勢,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逐步滲透到供應鏈全鏈條和各環節,有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中物聯協助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宣傳推廣工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主動深化與物流企業的戰略合作、設施改造、流程優化、信息對接和標準規范,推動生產制造全鏈條降低物流成本。商務部、中物聯等8單位公布2022年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名單,15個示范城市和106家示范企業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成果展”影響力顯著提升,行業示范和推廣效果明顯。
(五)物流網絡建設持續推進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25個國家物流樞紐納入年度建設名單,該名單已擴圍至95個;年內公布了第二批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該名單已達41個。中物聯發布第六次全國物流園區調查報告,全國規模以上物流園區達2553家,其中四分之三的園區已進入運營狀態。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公布第四批46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項目;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公布了2022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15個城市名單。亞洲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建成投運,跨境電商海外倉建設獲政策支持,城市大倉物流設施獲得重視,農村縣域物流網點下沉結網,物流網絡建設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支點。
(六)智慧物流彰顯新的活力
2022年,無人配送車、智能物流柜在抗疫保供中發揮重要作用,助力解決 “后一公里”難題。一批智能卡車企業與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商業化應用又進一步。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物流倉庫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智慧物流園區和智能倉儲設施升級換代。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國網絡貨運平臺總數已達2382家;全國即時物流平臺全年訂單數預計超過400億單。物流企業集成系統更新升級,提供一體化、線上化、智能化的供應鏈集成服務。31個城市入選第三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新能源貨運車輛成為車市亮點,輕型電動配送車輛加快推廣,換電重卡、氫能示范獲得政策支持。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綠色化升級提速,智慧物流為傳統物流運行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七)國際物流不斷開拓新賽道
2022年,烏克蘭危機疊加嚴峻國際形勢,中歐班列開行受到階段性影響。物流企業積極調整應對,全年中歐班列開行1.6萬列、發送160 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和10%;西部陸海新通道貨運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全年發送75.6萬標箱,同比增長18.5%;中老鐵路開通一年累計運送貨物1120萬噸,開行跨境貨物列車3000列。跨境電商保稅模式、倉儲設施、服務平臺助力中小企業進出口便利化,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熱點。現代物流為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11萬億元,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內快遞企業紛紛發力海外市場,深度布局東南亞、拉美和中東等地區,結合當地市場復制“中國快遞模式”,尋找物流“新藍海”。
(八)助企紓困政策密集出臺
2022年,是國家出臺物流業支持政策數量多、力度大的一年。國務院發布《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統籌加大對物流樞紐和物流企業的支持力度。1000億元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貨車司機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多項政策惠及物流行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分別針對公路貨運、冷鏈物流、民航物流、醫藥物流等領域出臺指導意見。各省市地方政府在貫徹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推出一系列地方政策,促進現代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持續改善。
在回顧2022年我國現代物流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對于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我們也要有清醒認識。一是物流供需的不匹配。一方面低水平重復競爭、惡意壓價,車多貨少的矛盾愈演愈烈;一方面個性化、高水平的物流供給依然不足,全程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還難以滿足需求。二是供給結構的不平衡。包括運輸結構公路運力相對過剩、鐵路運力相對不足;城鄉結構總體上還是“城強鄉弱”,特別是縣域物流亟待加強;內外結構“內強外弱”,國際物流布局存在“短板”等等。三是資源利用的不充分。比如,在一些城市群、都市圈“一庫難求”,甚至不分青紅皂白“疏解”物流功能;而在有的三四線城市不問需求,盲目“攤大餅”,新建物流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四是政策制度的不協調。一些好政策出現“中梗阻”,亟待深化落實;物流管理政出多門,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難題待解,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任重道遠。從目前的狀況看,我國距離構建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還有相當差距,建設“物流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