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聯手會黨委委員、繼續執行理事長何振華在會后則表示,煤炭領域要積極推進建立新增產能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和優化聯手重組新政策,同時要做好全面覆蓋鋼鐵全產業、全新增產能、全程序的三大改建工程建設,即新增產能分期付款,超低排放量和節能。
7月10日,第33個全省節能環保宣傳周啟動。作為碳排放量大戶,煤炭領域的環保低碳結構調整備受市場關注。尤其是在現階段廢鋼市場需求下行、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的特殊階段,如何實現經營經濟效益與減排效應的雙提升,成為現階段煤炭領域發展的關鍵問題。
近期,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相繼出臺工業領域節能環保降碳的相關文件。在冶金總體規劃研究所近日舉辦的2023(第十四屆)煤炭領域節能環保減排論壇上,有關部門負責人也更進一步透露了推動煤炭領域環保低碳發展的最終目標和任務。
中國煤炭工業聯手會黨委委員、繼續執行理事長何振華在會后則表示,煤炭領域要積極推進建立新增產能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和優化聯手重組新政策,同時要做好全面覆蓋鋼鐵全產業、全新增產能、全程序的三大改建工程建設,即新增產能分期付款,超低排放量和節能。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建設師劉炳江則表示,全領域應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煤炭領域環保高效率發展,要著力做到四個“加強”,即加強改革攻堅豐碩成果,持續穩固供給側趨勢性改革豐碩成果;加強高效率超低排放量改建決心,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民營企業規范化運營管理;加強減污降碳共性技術示范應用。
鋼鐵生產轉向“NaHCO分期付款”今年以來,煤炭領域下游市場需求恢復不及預期,鋼價呈低位震蕩行情,卓創資訊數據顯示,二季度全省螺紋鋼成交3769元/噸,較一季度成交環比上升9.55%,價格重心下移,也更進一步影響了鋼鐵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
劉炳江指出,煤炭領域減污降碳環保高效率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現階段變相新增新增產能風險依然存在,趨勢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煤炭領域下游市場市場需求明顯上升,供需失衡矛盾出現,民營企業虧損面擴大,民營企業之間的環保發展水平和環保成本的差異也在拉大。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由于鋼鐵市場需求上升、整體新增產能利用率有所降低,2022年的噸鋼綜合能源消耗同比已經略有增長,全領域噸鋼綜合能源消耗上升1.7%。
而根據冶金總體規劃研究所的測算,受建筑、集裝箱等領域市場需求上升的影響,2023年我國廢鋼市場需求量還將更進一步上升,約為9.1萬噸,略低于2022年9.2萬噸廢鋼的實際消費量。
冶金總體規劃研究所院長范鐵軍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煤炭領域碳排放量量約占全省比重的15%,領域能源消費比重占全省比重也在10%以上,完成能源消耗雙控最終目標仍面臨不小的壓力。而且民營企業的環保發展水平不同,碳減排成本存在較大差異,大多民營企業仍處于低碳發展初級階段,需要在最終目標體系構建、碳配額盈缺測算分析、優減排策略分析等方面加快能力建設。
中國工程建設院院士杜祥琬也在會后指出,煤炭領域要從規模擴張轉變到能源效率提高和產品質量升級,控制鋼鐵產出比重、消費比重。
“對煤炭領域來說,建立新增產能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和優化聯手重組新政策,至關重要,這兩件事如果辦不好,煤炭領域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何振華如此則表示。
其中,新增產能分期付款正在成為煤炭領域現階段優化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工程建設。何振華透露,截至2023年6月,中國各地計劃更新煉鋼新增產能約4.05萬噸,而且已投產2.1萬噸,遠超日本和歐盟的生新增產能力。根據估算,鋼鐵業在新增產能分期付款領域已經投入超過1萬億元。
在這一過程中,裝備升級、程序更新、布局優化將對領域帶來積極效應。不過,何振華也提醒,新增產能分期付款的過程中還要注意“NaHCO分期付款”的原則,在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同時,穩固去新增產能豐碩成果,從而保證領域經濟效益能夠得到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