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至昆明冷凍配送公司 冷凍物流 歡迎發貨

    (3)信息化標準:如保溫集裝箱遠程狀態監控、冷鏈運輸監控管理平臺等信息化標準。該類標準重點規范了監控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要求。冷鏈運輸相關標準中作業管理標準數量多,在國家標

     

    (3)信息化標準:如保溫集裝箱遠程狀態監控、冷鏈運輸監控管理平臺等信息化標準。該類標準重點規范了監控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要求。冷鏈運輸相關標準中作業管理標準數量多,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分別占65.5%和82.1%,其次為設施設備標準,占比分別為20.7%和17.9%,相關行業標準中暫無基礎標準和信息化標準(見表2)。


    1.1.2.3運輸方式分析。


    從運輸方式來看,交通運輸標準中保溫集裝箱、冷藏集裝箱、冷鏈貨物空陸聯運等冷鏈綜合運輸標準多,其次為道路冷鏈運輸、鐵路冷鏈運輸標準,郵政標準和航空標準相對較少。


    涉及冷鏈運輸的交通運輸標準管理部門有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國家郵政局。相關標準中除少量涉及冷藏車、保溫車等公路冷鏈運輸要求外,基本沒有針對特定冷鏈運輸方式的具體要求,多數為某種類型冷鏈貨物的通用運輸要求。


    冷鏈運輸相關標準的管理部門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海關總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


    1.1.2.4標準發布時間分析。


    從交通運輸標準及相關標準的發布時間來看(見圖1),2007年、2011—2013年和2017—2018年為標準發布的高峰期,進一步分析發現,冷鏈運輸標準的制定發布與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出臺時間具有一定關聯性。如200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臺,2007年發布的標準主要為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冷鏈運輸要求;


    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2011—2013年集中發布了易腐食品、速凍食品等冷鏈物流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相關標準;


    2017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中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冷鏈物流信息化及冷鏈物流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冷鏈溫度記錄儀》《冷鏈物流信息管理要求》《保溫集裝箱遠程狀態監控》《冷鏈快遞服務》等相關標準相繼于2017年、2018年發布。


    由此可見,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出臺對于標準的制定發布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1.2存在的問題


    (1)標準歸口管理部門眾多,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冷鏈物流包括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


    單從運輸環節來看,除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冷鏈運輸標準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門制定的標準中也涉及到冷鏈運輸的內容,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歸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機動車輛冷藏運輸要求》(WB/T1046—2012)中規定了運輸易腐食品冷藏車廂體要求及易腐食品運輸、裝貨、卸貨、交貨操作和設備維護要求;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歸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控溫運輸技術要求》(GB/T22918—2008)中規定了易腐食品控溫運輸基本要求及裝載、途中、卸貨過程的交接檢查、溫度監控、作業操作等要求。國家尚未制定專門針對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各部門的職責劃分尚未明確,管理職能存在交叉,很難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冷鏈運輸的規范化發展。


    (2)不同部門制定的標準之間協調性、銜接性有待提升冷鏈物流強調“全鏈條”管理,一旦出現“斷鏈”將會影響整體服務質量,食品、藥品等冷鏈貨物的品質更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冷鏈運輸過程中包括短暫倉儲、裝載、運輸、轉運、交付等多個環節,且可能與冷鏈物流的加工、包裝、貯藏等環節直接關聯,目前標準體系尚未健全,且各部門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的聯系和溝通較少,缺乏有效的標準制定協商機制,標準存在缺失或交叉重復等問題。


    如針對活水產品冷鏈運輸的標準,已發布的有國家標準《活水產品運輸技術規范》《活魚運輸技術規范》及行業標準《活體海產品冷鏈物流作業規范》等,另外《水產品流通管理技術規范》《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2項國家標準中也涉及相關內容,導致相關企業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參考和比較多項標準,標準使用難度較大。


    (3)標準實施和監督有待加強近年來,冷鏈運輸標準不斷完善,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高度分散,骨干企業對于行業規范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不強[10],部分小企業對于標準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出于成本考慮不能積極實施相關標準,導致設施設備標準化程度低、作業操作不規范。


    另外,相關從業人員的標準化意識不足,尚未認識到標準實施的重要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如2016年“山東非法疫苗案”涉及的疫苗產品未按照要求進行冷藏和冷鏈運輸,導致疫苗失效或效果減弱,損害人體健康。


    2部分發達國家冷鏈運輸標準化經驗


    2.1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較為健全。


    部分發達國家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早,且重視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制定,建立了監督機制與懲罰措施,相關要求施行效果較好。如日本于1921年頒布《中央批發市場法》,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


    1950年出臺《日本農業標準法》,規范農林產品及食品的全鏈條流通過程;2003年頒布《食品安全基本法》,強化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另外還有《物流法》《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物流效率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用以規范和指導行業發展。


    日本工業標準調查會(JapaneseIndustrialStandardsCommittee,JISC)制定了冷凍集裝箱、運輸用冷凍機組、冷藏和冷凍車等設施設備標準;日本農業產品標準調查會(JapaneseAgricultureStan?dardsCommittee,JASC)制定了冷鏈貨物陸上配送要求、冷鏈物流提供商要求等作業管理標準。在美國,1990年國會通過《食品衛生運輸法》并于2005年進行修訂,授權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頒布衛生運輸操作準則,明確從事食品運輸必須嚴格遵守準則;


    2016年FDA頒布《人類和動物食品衛生運輸法規》,明確了發貨人、承運人、裝貨人、卸貨人、接受人等各相關方的職責,提出運輸車輛和設備、運輸作業、培訓、記錄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美國冷鏈物流協會發布的《冷鏈質量標準》,涵蓋了對冷鏈儲存、運輸、加工等各行業的要求,對產品包裝、冷藏溫度、品質檢驗、運輸操作等作出規定。


    歐洲很多國家采用《易腐食品國際運輸及其特種運輸設備協議認證》(AgreementontheInternationalCarriageofPerishableFoodstuffsandontheSpecialEorSuchCarriage,ATP),對冷藏和冷凍食品運輸過程中的溫度監控、運輸設備選擇進行了規范,企業若違反規定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新加坡制定了牛奶和乳制品、冷凍魚和海鮮、冷凍豬肉、蔬菜等不同種類貨物的冷鏈運輸管理標準,強調對冷鏈全流程的規范化管理,且注重對貨物本身溫度的實時監測以確保品質和安全。


    除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外,大型企業也會制定更加嚴格的企業標準,以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2各方投入較大,標準實施有力。


    國際上,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充分認識到冷鏈物流的市場價值潛力,從多方面加大投入以推進冷鏈運輸的發展。美國發達的公路網為冷鏈運輸提供了便利,其鐵路冷鏈運輸也很發達,“快運走廊”和“冰冷快線”為美國東西海岸的冷鏈運輸提供了快速通道,降低了運輸成本;


    企業的規模化程度高,每年在冷鏈業務方面投入數億美元的資金,冷庫、冷藏車等基礎設施完善,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進行作業,保障了冷鏈運輸服務質量。日本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每年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并對冷鏈物流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以推動其發展。


    加拿大形成了包括鐵路、公路、海運、河運、民航等在內的多式聯運網絡體系,并建立了三大冷鏈運輸走廊,形成了成熟的冷鏈運輸通道。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為18萬臺[1],人均冷藏車保有量僅為日本的1/11,冷藏車數量在貨車總量中的占比僅為0.3%,而美國這一占比為1%,英國、德國等冷鏈發達國家達到2%~3%,可見在冷鏈運輸基礎設施投入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3先進技術應用廣泛。


    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發展以先進的標準化技術設備為支撐,冷鏈物流的效率和服務質量整體較高。


    如加拿大建立了標準化的數據管理系統,對冷鏈貨物運輸過程的動態信息進行實時監測。美國冷鏈物流企業廣泛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實行高資質檢驗,如AbleFreight公司具備美國海關授權的安檢設備及FDA監測點,雙重檢驗合格后的產品可以“”出關,通過縮短貨物在海關等待的時間降低“斷鏈”風險。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