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研究丨中國工程科學

    來源:農產品(5.560, -0.03, -0.54%)智慧物流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4):30-36.發展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是提升農產品產后附加值、保證農產品品質的迫切需求。農產

     

    來源:農產品(5.560, -0.03, -0.54%)智慧物流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4):30-36.

    發展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是提升農產品產后附加值、保證農產品品質的迫切需求。農產品智慧物流在滿足強大內部需求的同時,有助于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支持消費升級、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通過智能規劃和資源共享,農產品智慧物流將減少物流能耗排放,為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研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1年第4期發表《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研究》一文。文章分析了農產品智慧物流的需求,梳理了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現狀,凝練了信息化、標準及質量、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立足國情,論證提出了 2035 年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的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文章研究表明,加強政策扶持、標準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是實現農產品智慧物流健全發展的關鍵基礎與保障;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與應用拓展,推動了我國農產品傳統物流向農產品智慧物流的轉型升級;智能化、一體化、綠色化的供應鏈將是未來農產品智慧物流的主要發展方向。相關研究可為農產品物流行業的整體運營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升級提供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

    一、前言


    “智慧物流”既是學術研究觀點,也是行業發展概念,指通過智能硬件、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和手段,提高物流系統分析、決策、智能執行的能力,增強整體的智慧化、網絡化與自動化水平。農產品智慧物流指在農產品采后物流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等各個環節中,實現系統感知、全面分析、及時處理、自我調整的**功能。


    農產品智慧物流的建設與發展取決于物流基礎設施的條件,物流基礎設施是驅動和實現農產品智慧物流的主要載體。在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起步較晚,必要的物流基礎設施尚不夠成熟,在政策制定、標準化體系建設與監管、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仍顯滯后;高精度、低成本感知傳感器較為缺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普及應用率不高,環境與品質耦合預測模型尚屬空白,是鮮明的技術性制約因素。因此,合理評價當前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局面,精準凝練發展面臨的問題,是落實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對于針對性解決問題、制定適合國情的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具有積極意義。

    二、農產品智慧物流需求分析


    從國家層面看,2010—2020 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呈穩定增長態勢,物流總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從 17.8% 下降至 14.7%,物流效率總體保持提升。在我國物流行業保持穩定增長的背景下,農產品智慧物流的發展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 GDP 占比,促進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 年我國生鮮市場(含肉類、水產品、禽蛋、牛奶、蔬菜、水果)規模超過 1.3×109 t,冷鏈交易額達到 4700 億元。龐大的市場規模、偏低的冷鏈流通率、過高的產后損失,顯著增強了對農產品智慧物流技術的需求。農產品智慧物流在滿足強大內部需求的同時,有助于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支持消費升級、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通過智能規劃和資源共享,農產品智慧物流將減少物流能耗排放,為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從企業層面看,農產品智慧物流的發展,有助于減少生鮮產品流通損失,可依托信息化技術提升企業管理效能。依托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的共享經濟模式,給物流“降成本”帶來了新思路,貨損率、管理效率、成本投入等諸多方面得以優化與改善,降低物流各環節成本,助力企業利潤提升。通過農產品智慧物流的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能力,服務企業的風險預測與適時調整,降低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提升企業服務水平。

    從生產者層面看,農產品智慧物流的發展將打通農產品進城的全鏈條,成為農產品高效流通的 “助推器”,穩定和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擴充農產品產地銷售通道,降低農產品產地滯銷風險,明顯改善農產品的產地損耗率,從而提高農業經營的獲利水平。

    三、我國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現狀


    (一)法律與政策

    2009 年,《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智慧物流體系建設與發展。2010 年,《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指出,提升我國冷鏈運輸能力與冷鏈率,建立跨區域長途調運體系,促進冷鏈物流一體化發展。2014 年,《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部署了 2020 年前我國物流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智慧物流列入 12 項重大工程。近年來,我國智慧物流發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接近***列,但物流與信息化的結合薄弱,智慧物流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果蔬產品預冷率、人均冷庫容量、冷藏車冷凍資源占有率、冷鏈運輸率、損耗率等指標也與世界**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2016 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 22%、 34%、41%,僅因果蔬采后品質劣變與腐爛而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我國智慧物流無論“質”還是“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倡議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冷鏈物流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支撐。

    法律與政策支持是智慧物流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和基礎。然而,農產品各環節操控規范、溫控標準、基礎設備等仍缺乏統一標準,致使各環節資源難以有效整合與銜接;供應鏈上下游信息不對稱,產生信息“孤島”“斷鏈”現象,直接阻礙了農產品品質安全維持、供應鏈經濟價值與一體化化管理、具有高抗風險能力的柔性供應鏈構建。

    (二)基礎設施設備水平

    根據《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18 年),我國冷藏庫容量約為 4.775×107 t(折合 1.2×108 m3 ),相比 2008 年增長近 5 倍;冷藏車保有量約為 1.34×105 輛,同比增長 16.5%;果蔬冷鏈流通率、運輸率相比 2008 年分別增長近 4 倍和 3 倍;但人均庫容量、人均冷藏車量僅為發達國家的 1/10,差距顯著。另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 2019 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為 3780 億元,2020 年為 4850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24.55% 和 28.31%;但年人均水果消費量僅約 60 kg,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消費個性化與高品質需求持續增長,都將促進我國冷鏈物流行業需求市場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