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江西省“十四五”漁業漁政發展規劃》的通知。《規劃》提出了加快冷鏈物流建設的措施。加快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建設,合理布局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加強產地倉儲保鮮和集配設施設備建設,完善冷卻、冷儲、冷運、冷銷的水產品全程冷鏈體系。
以下為政策原文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十四五”漁業漁政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設區市農業農村局、贛江新區社會發展局:
現將《江西省“十四五”漁業漁政發展規劃》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3年3月20日
江西省“十四五”漁業漁政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漁業進入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爭取盡早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
章 規劃背景
一
取得的成效
產業發展效益穩步提升。“十三五”末,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600萬畝以上,池塘面積穩定在240萬畝以上,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260萬噸以上,漁業產值較“十二五”末的925億元提高到1061億元,增長14.7%。漁民人均年純收入較“十二五”末的12306元提高到17587元,增長42.9%。
產業發展空間得到穩固。省、市、縣三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面完成,漁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夯實。在全省11個設區市、95個涉漁縣完成規劃編制的基礎上,經省政府同意發布了《江西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20-2030年)》,科學劃定禁養區103萬畝、限養區359萬畝、可養區289萬畝。
產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以環鄱陽湖區為重點,打造大宗淡水魚核心區,大宗淡水魚產量占全省產量的45%。蝦蟹、鰍鱔、龜鱉等3個百億名特優水產品優勢區形成,全省名特優水產品在其中比重達37%,全省71%的蝦蟹、58%的鰍鱔、80%的龜鱉養殖集聚在優勢區。“四野”(娃娃魚、棘胸蛙、鱘魚、胭脂魚)養殖特色區形成,全省80%“四野”養殖匯聚于特色區。
產業幫扶成效明顯。結合全省特色,明確了以稻漁綜合種養為重點的產業幫扶舉措。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較“十二五”末的49萬畝提高到201萬畝,增長310%,畝均帶動群眾增收1600元以上,帶動農漁民增收24億元以上。據統計,“十三五”末全省貧困群眾參與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面積達35.5萬畝,覆蓋貧困村1247個,帶動貧困戶5.43萬戶、貧困人口17.51萬人,通過投勞、出租、分紅等形式,戶均增收1898元。
漁業資源環境日益改善。出臺了《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19〕14號),推動全省重點水域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禁捕退捕。每年6月6日組織實施全國放魚日活動,2018年時任省委書記劉奇、時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共同出席“呵護生態鄱陽湖、共抓長江大保護”活動。“十三五”期間累計放流魚苗達9億尾。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穩中有升,2017年科考發布鄱陽湖457頭,較2012年增加7頭;完善2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漁業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十三五”期間,全省漁業安全生產形勢穩定,未發生重大漁業安全生產事故。完成農業農村部下達的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市場監測等1000余批次任務,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持續強化水生動物重大專項疫病監測、水產養殖病害和疫情預測預報、漁情信息采集等工作,全省未暴發重大疫病,基本實現了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苗種產地檢疫覆蓋。
二
面臨的挑戰
產業發展空間形勢嚴峻。全省湖泊水庫等大水面實施“人放天養”、網箱養殖全部退出,部分大水面因政策影響只能放不能捕,多地池塘因濕地規劃而被迫退養,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放緩,漁光互補項目侵占養殖水面,水產養殖空間擠壓嚴重。
漁業漁政基礎設施薄弱。大部分養殖池塘因年久失修淤積老化嚴重、疫病防控能力較弱,漁業生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自動增氧、自動投餌、清淤、尾水處理、冷藏等漁業設施設備建設不足。漁政信息化水平薄弱,漁政執法巡護、高清自動監測等設施設備不足、應用不好。
漁業經營主體影響力不強。全省集中連片的大規模養殖池塘偏少,“小、散、弱”經營主體大量存在,綜合實力強的企業數量不多,年產值上億的漁業企業僅22家。“鄱陽湖”作為全省的公共品牌和金字招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
漁業種業科技水平較弱。2021年全省淡水魚苗產量383億尾,排全國第7位,占全國魚苗生產總量僅3%,且絕大部分為四大家魚等常規品種,鱸魚、鱖魚、黃顙魚等名優苗種大部分依賴外省引進。水產政、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化種業體系有待健全,長期未新增國審水產新品種,缺乏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水產種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