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鏈江湖】從“魚米之鄉”到水產預制菜,湖北轉型升級的底氣何在?

    湖北省擁有兩江平原及長江和眾多湖泊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樹立大食物觀,讓老百姓從有魚吃到吃好魚,湖北省農業發展中心以創新為抓手,在新品種、新模式、新

     

    湖北省擁有兩江平原及長江和眾多湖泊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樹立大食物觀,讓老百姓從有魚吃到吃好魚,湖北省農業發展中心以創新為抓手,在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服務、新產品上下功夫,推動湖北由水產大省向水產強省轉變。

    在預制菜火爆背景下,湖北省從“魚米之鄉”到水產預制菜都做了哪些轉型升級呢?


    01

    開展長江野生魚繁育馴化 推動長江大保護


    湖北淡水產品總產量連續26年居,國人餐桌上每7條魚中就有1條來自湖北,這是湖北的驕傲。

    但長江禁捕后,人們吃江鮮的需求怎么解決?破局從6條江魚開始。

    禁捕工作開展后,省農業發展中心組織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省水科所、武漢市農科院等多家科研機構組建聯合攻關團隊,首批研究“刀魚”(學名長江刀鱭)、“土憨巴”(學名中華沙塘鱧)、“石扁頭”(學名大鰭鳠)、“金鰍”(學名銅魚)、 “草鳊”(學名長春鳊)、“江團”(學名長吻鮠)等6種長江野生魚類的人工繁育馴化技術,并制定了《長江野生魚類繁育馴化科技攻關實施方案》,對目標任務措施進行了細化安排。

    長江刀魚在湖北省人工馴養成功


    “長江禁捕給湖北水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一個難得的機遇,推動湖北由主要養殖傳統的四大家魚向養殖價值更高的長江江鮮轉變。”省農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人說。

    2021年4月,8500多條長江刀魚已在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浠水實驗基地、華中農業大學蔡甸基地、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夏基地分別馴養成功,至今已長大到20厘米左右,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人工馴化長江刀魚成功。

    目前,省農業發展中心開展長江野生魚人工馴化繁育科技攻關,已經建立繁育推廣基地29個,其中,江團已大規模繁殖并成功端上百姓餐桌,培育土憨巴大規格苗種70余萬尾,“稻蝦憨”模式帶動農民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長江禁捕的決策部署,助力長江大保護”,省農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人說,“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樹立大食物觀,提升湖北水產品核心競爭力,讓老百姓在禁捕之后仍然可以吃到美味的江鮮”。


    02

    創新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公司200畝水面,其中60畝是‘稻蝦憨’模式,這些新模式產出的小龍蝦個頭明顯大些,因為不打農藥化肥,種出的稻米也好吃一些。”武漢周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保國說。

    2020年,武漢市農科院向武漢周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派駐科技特派員,在九溝村的千畝水面上進行蝦-稻-憨、蝦-稻、蝦-稻-魚、茭白-蝦等各種新種養模式示范;

    帶領周邊農戶廣泛加入,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解決了農戶想搞種植養殖,卻苦于沒有技術不敢搞種植養殖的心頭之憂。

    如今,武漢周漁生態農業綜合種養基地畝平能增收1000元以上,包含了稻蝦、稻蝦憨、茭白甲魚、稻蟹、藕蝦等五種綜合種養技術,一年四季都可以收小龍蝦,這不僅提高了蝦與稻谷的品質,也極大提高了基地的效益。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