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冷鏈市場發展歷經了數個重要節點,尤其以疫苗等新聞事件為突破點,表明了政府、企業、用戶對這一市場寄予的厚望和急切心情。因為從冷鏈需求來看,我國不斷壯大的中產人口,收入增長、消費升級所蘊育的巨大消費勢能,都直指高端消費冷鏈消費。
與此同時,在冷鏈供給端,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農業種植養殖業有了質的飛躍,產能巨大,經濟全球化也使得冷鏈產品品種豐富、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冷鏈物流從設備設施到信息技術應用,從倉庫到冷鏈地產,從供應鏈到智慧物流,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對幾乎全部的領域,資金都展開了持續及大規模的投入,技術、裝備原則上不存在大的瓶頸;從經營模式上,O2O、電商、新零售、繽彩紛呈的末端配送方式等;加之近年來,為推動冷鏈產業形成,政府持續出臺鼓勵支持政策直至直接的財政補貼及減免稅,冷鏈物流積累了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
萬事俱備,亦不欠東風,但現實中冷鏈物流依舊是問題重重,且遲遲沒有形成重大突破,迄今還沒有跡象顯示出一個與期望相契合的冷鏈產業的基本樣貌,冷鏈物流破局期待機遇。
一、冷鏈運輸“公轉鐵”重大改革及重要意義
今年7月初,國務院、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各方強力推出了“公轉鐵”改革,這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一項極其重大的變革,將建立更好地發揮鐵路在大宗物資運輸、長距離運輸中骨干作用體系。
首先, 物流業作為生產服務業,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領域。促使鐵路這個國有經濟的后堡壘開放改革,更深刻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釋放存量資源,提供供給增量,在交通運輸與物流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部門發揮主導和骨干支柱作用,承擔引導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任。
一國陸路交通運輸體系的水平,主要由鐵路網絡及其運輸能力和經營水平決定,我國“公轉鐵”戰略的實施,將重新調整我國陸路運輸的格局和主要動力方式;按照目前數個規劃目標,一經建成,將形成國內以及“一帶一路”通向周邊國家甚至全球的網路,而航路運輸、海路運輸、公路運輸、各物流節點(場站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城市配送等都將以鐵路網絡為主導,共同形成國家綜合運輸體系。
其次,實現交通運輸與物流的轉型升級發展。目前我國超過70%的貨運量由公路運輸完成,應充分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適配性,調整優化運輸結構模式,改變大宗貨物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轉變為貨物運輸多樣化和多式聯運運輸方式;以有效提高運輸組織效率、優化物流市場格局,降本增效。
在調整運輸結構方面,交通運輸部多次提出,要加快推進大宗貨物集疏港,由汽運轉向鐵路運輸,既要做好中長距離貨運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又要積極做好“公轉鐵”兩端公路的短途接駁。
第三,恢復和保護藍天白云。在發展高質量經濟的主旋律下,我國政府更注重建立現代供應鏈體系、注重綠色生態友好、注重社會和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正引領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據公開報道,目前我國鐵路、水運、公路單位周轉量運價比(普貨)約為1:0.13:2.6,能耗比約為1:0.7:5.2,碳排放比約為1:1.3:10.9,鐵路運輸在實現綠色、低碳新經濟的目標要求下,顯現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