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定義汽車”成為主流趨勢的大背景下,為了不讓軟件成為自己的“軟肋”,傳統跨國車企在軟件領域可謂動作頻頻。但它們很快就發現,“轉身”并沒有那么容易。
大眾集團對此深有體會,自前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成立軟件子公司CARIAD以來,該集團的軟件平臺開發一直飽受延誤和超支的困擾,并導致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關鍵全新電動車型的發布時間推遲。大眾集團近日宣布CARIAD全面重組,正是這一矛盾激化下的必然結果。
無獨有偶,據外媒報道,由于軟件開發及測試方面的原因,沃爾沃近日宣布將旗下純電旗艦SUV EX90的投產時間從年底推遲到2024年上半年;受此影響,與EX90共用同一車型平臺的極星3也將延期投產。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汽車產品的價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被軟件和服務所取代。在汽車業加快轉型的當下,軟件正成為很多傳統車企“卡脖子”的難題。為什么傳統車企做軟件這么難?到底卡在了哪兒?
5月8日,外媒報道稱,大眾集團計劃對旗下軟件業務部門CARIAD全面重組,除人事主管外,CARIAD高管團隊全體“下課”。大眾集團旗下賓利負責汽車生產制造業務的彼得·博世被任命為Peter Bosch新任首席執行官,主管財務、采購和IT技術。
一石激起千層浪。要知道,大眾集團對CARIAD可是寄予厚望,并對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早在2020年,時任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的迪斯就拍板,集中集團旗下所有軟件研發力量近5000人組建軟件業務部門,2021年獨立并成立CARIAD,并計劃到2025年擴編到1.5萬人,大眾每年撥給CARIAD的研發投入近25億歐元(目前1歐元約合人民幣7.6元),但CARIAD僅去年就虧損21億歐元。更糟糕的是,由于CARIAD研發進展緩慢,大眾集團旗下奧迪、賓利、保時捷等多個品牌的旗艦電動新車上市計劃屢屢推遲,甚至包括大眾ID.系列純電動車也曾因軟件問題而導致延期交付或召回。這些原因正是大眾集團對CARIAD“大動干戈”的主要原因。
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德國車企在軟件開發領域有一個通病,由于在傳統制造領域相當成功,它們認為在軟件開發領域也可以復制自己在硬件領域的成功經驗,即通過控制各級供應商為其提供部件,終裝配至成品。殊不知,這一套在軟件開發上根本行不通。據悉,在成立CARIAD之前,大眾集團的軟件基本上是外部采購,2019年僅從大陸集團采購的占比就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