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清,吃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下面這二十二種臨清特色如果你還沒吃全的話,親,作為臨清人,你的人生是不完整滴!
托板豆腐
臨清水豆腐,因賣主用秤稱好后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制的長方形木板上,故稱“托板豆腐”。在臨清市內整天都能看到手推車上,放著一大塊用白布包著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尤其傍晚,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捧著托板,吃的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食客。
武德魁肉餅
臨清有句歇后語:武德奎肉餅--好吃不貴。以優質、價廉、實惠而譽滿全城。
徐家煎包
臨清還有一句俏皮話:徐小米的煎包--油水大。臨清徐家包創制于清嘉慶年間,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本地人招待外客,吃一頓徐家包子是不可少的。
燒餅夾肉
燒餅夾肉是臨清清真名吃,其燒餅厚且個大,烤好后夾上醬好的爛牛肉或羊肉,再回烤爐烤出油,咬一口,滿嘴流油,真是解饞。
臨清豆腐腦
臨清買豆腐腦小販的車里都有兩個大缸,一個裝得是豆腐腦,一個裝的是湯。在碗里撇上豆腐腦之后,再澆上兩勺精心熬制的湯。然后放一勺腌制好的韭花,放一勺麻汁,喜歡辣的可以放一點辣椒或蒜。早上,要上一碗豆腐腦,兩個饅頭,吃完喝完,暖融融的感覺傳遍全身,簡直比當神仙還美。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注來源轉載
清真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清汆丸子、黃燜雞、黃燜肉、雜拌等八樣,這道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菜肴,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
臨清蒸碗
臨清蒸碗有粉蒸肉、花椒肉、辣子肉、雞蛋羹等,味道都是一絕,保準你吃了一回光想第二回。
濟美醬菜
濟美醬園是臨清傳統名吃。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一起稱為江北四大醬園。誰家喝飯能離開濟美醬菜?
魯西北空心面
因面條根根空心而得名。食用非常方便,放入沸水后,開鍋即可出鍋。且出鍋后不粘不稠,配以香油、香菜、食醋、味精等輔料,柔軟滑爽,極易消化,最適于老弱病者及產婦食用。如果再配上發面燒餅和濟美醬園的小菜,保證能讓你胃口大開、回味無窮!
王家燒賣
臨清燒賣是臨清面食行業的四大名吃之一,是一種介于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的包餡面食。一籠燒麥三十幾個,如蓮花瓣式排列,在外形上成石榴嘴形,既有別于北京的“大麥穗”燒麥,也和天津“荷葉皮”燒麥不同。現在大多以羊肉為餡,不腥不膻,吃時再蘸以醋、香油。
臨清什香面
什香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演變而來。烹飪制作工藝講究,菜碼品種多,達十多樣,不亞于置辦一桌子酒席。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小菜有:鮮黃瓜絲、醬瓜末、胡蘿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調味料有:香醋、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鹵:即西紅柿雞蛋鹵、肉鹵。吃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吃完滿口生津。
臨清湯
在臨清,無湯不成席。飲過酒,或吃過油膩大的菜肴后,再食臨清湯可除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難怪到臨清的外地人都意味深長地說:“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乾隆4過臨清,每次都對“臨清湯”大加贊賞。
康莊熏鴿
俗話稱“一鴿勝九雞”。由明朝大詩人謝榛后人創制的熏鴿,被康莊人傳承下來了,康莊熏鴿因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受老百姓喜愛。
臨清馓子
細而脆的臨清馓子完全不同于南方粗大的馓子,是臨清人心靈手巧的完美體現。又酥又脆,老人小孩尤其喜歡。
臨清酥魚
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里嫩、鮮酥可口、甜咸兼有的酥魚,讓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
臨清水爆肚
臨清回民餐館的“水爆肚”、“油爆肚”遠近馳名。牛百葉洗凈在滾水中氽熟,再加上蔥花、姜末、芫荽、麻醬和濟美醬園的豆腐乳等調料,鮮香脆嫩回味無窮。北京有名的“爆肚馮”即是臨清后人。
金郝莊鬼子雞
類似于燒雞,可和燒雞的味道差別明顯。燒雞外面皮肉帶有香味,里面的肉和外邊的皮肉味道不一樣。比燒雞好吃多了。
劉垓子白仁
這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閑小吃。據說,白仁這個名字還是乾隆皇帝親自賜名。
尹閣“下凡肉”
臨清劉垓子鎮有個尹家閣村,村里有家百年老字號“聚隆號肉鋪”,四代人經營著豬下水肉,人稱“下凡肉”。因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在臨清極有名氣。
臨清糖蓋(音gai)
這次早餐美食,只有臨清有,在別的地方你吃過嗎?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宋樓火燒
宋樓火燒為夏津特色傳統名吃,系用上等面粉,加適量黃豆面為原料制成。每個折六層,層層刷涂香油,經過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香酥可口,每只重量僅七錢。故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開水沖泡滑膩可口,且易于消化。若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松散,別具風味。
2、夏津麻豆腐
為“夏津三古”之一,是制作綠豆粉條(皮)的余渣,濾水壓干,切成小方塊即成麻豆腐。其呈粉綠色,細如粉團,若以油與蔥、香菜等烹炒,其味殊美。吃起來,松嫩可口,膩如膏脂,以之佐粥而食,饒有風味,為夏津傳統冬令佳食。
3、夏津布袋雞
夏津布袋雞是山東省夏津縣的地方傳統名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以內軟嫩,餡清香,味美不膩而聞名,雞肉呈淡紅色,軟嫩而細膩,清香撲鼻。
4、益和成糕點
益和成糕點始創于清光緒年間,由夏津雙廟村糕點名師李森先創制。為提高質量,其曾輾轉于京、津、濟等地向糕點名師學藝。因而所制糕點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又兼具京、津、濟之特點。造型美觀、色澤鮮艷、香甜不膩、脆嫩可口、貯存耐久的獨特風格,因而成為當地人饋贈親友、節日、喜慶的必備食品。
5、夏津銀絲面
夏津銀絲面,又名龍鳳面,山東省夏津縣特色傳統名吃,原為雷集鄉張集村張氏祖傳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歷史。銀絲面由人搟軋至面薄如紙,切得細如銀絲而得名,如再橫切成粒,就稱珍珠琪,具有久煮不爛、晶瑩透明,軟、滑、韌兼備的特點。其外觀薄如紙、色如玉、小如珠,爽滑韌嫩、隨湯入喉、和胃養脾。
6、夏津椹果
夏津椹果是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的特產。椹果俗稱桑椹,夏津縣域內有紫、白、烏三種。其中紫椹最多,白椹次之。夏津椹果味甘似蜜,汁若醍醐,其中白椹果粒大、汁液濃,品味尤佳,為椹中之上品。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松松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系注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