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蒙牛方面26日針對純奶檢出強致癌物表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當地個別牧場的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了霉變,使得奶牛在
背景
??? 蒙牛方面26日針對純奶檢出強致癌物表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當地個別牧場的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了霉變,使得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后原奶中的黃曲霉素超標。由于眉山工廠原奶質檢員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導致這一批次原奶中超標的黃曲霉素未能檢出。按照這種說法,致癌奶事件存在兩大關鍵原因:奶源和質檢。
問題奶源源自于哪里,《蒙牛致癌奶源必須徹查到底以正本清源》一文中已追溯分析,但始終無法揭示事實真相。蒙牛方面27日表示,對于這批問題飼料的來源已經查明,但結果有待公布,希望在問題飼料的來源以及問題原奶的擴散面上,蒙牛稍后能給出消費者滿意的答復。
查明問題奶源,有助于及時制止安全隱患。而作為擁有總資產100多億元,職工近3萬人,乳制品年生產能力達600萬噸,在全國16個省區市建立20多個生產基地,擁有液態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400多個品項,覆蓋國內市場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蒙古、東南亞及港澳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乳業集團,卻在命系乳品安全的重要質檢環節失守,不得不引起強烈關注。
“由于眉山工廠原奶質檢員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導致這一批次原奶中超標的黃曲霉素未能檢出。”字面意思是只是原奶質檢員工作失誤,不免引發消費者猜測:難道原奶到保鮮奶只經過一道原奶質檢嗎?
液態奶生產安全檢測常規有幾道?
要了解究竟,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液態奶的生產工藝。
液態乳品的生產包括三個最基本環節:收奶、滅菌與灌裝。經從業人員介紹,從牛場擠出的奶進入儲奶罐內,乳品加工廠就開始了第一步的檢測,大致流程如下:
1、奶槽車內生奶需進行2小時抗生素的檢測,確保其為陰性。主要檢驗指標有:蛋白質、脂肪、干物質、酸度、新鮮度、微生物。
2、將檢驗合格的鮮牛奶用抽奶泵抽出,對鮮牛奶進行初次過濾,除去鮮牛奶中的一些雜質并進行奶罐內部清洗。
3、利用凈乳機除去牛奶中的雜質。
4、將除去雜質的鮮牛奶貯存在生貯罐中,此設備的主要是生奶的暫時貯備,為后面殺菌的牛奶流量起到緩沖作用。
5、對生貯罐中的牛奶進行巴氏120度瞬間消毒(約4秒),超高溫利樂保鮮奶則是85度消毒,除去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便于牛奶貯藏,消毒后的牛奶便是保鮮奶。利樂超高溫牛奶成為熟奶后還需進一步的人工配料。
6、將保鮮奶貯在奶倉中,等待取樣抽檢合格后進行配料。
7、依據貯奶倉中鮮奶的理化指標,將加工完的配料貯在預混罐中,待抽檢合格后與貯奶倉中的合格鮮奶進行預混。
8、將貯奶倉中的鮮奶與預混罐中的配料在貯罐中混合均勻,后為超高溫滅菌機或巴氏殺菌機供料。
9、供料經超高溫滅菌或巴氏殺菌后即為半成品,進入灌裝階段。
10、液態奶在灌裝后,一般還需經過入庫冷卻、檢驗等環節,這些環節因產品種類不同時間長短也不同,短則幾個小時,長則數天。
如果按這個流程,整個生產環節至少包含3道檢測。當然,這個流程可能并不適用所有企業,但大致的步驟大抵如此。有著十年以上的乳業生產和管理經驗的資深從業人員介紹:從牛場擠出奶,到裝入儲奶罐內運至工廠、殺菌、灌裝、下生產線,質檢滲入到其中的每一個環節,以保證出庫的產品安全。蒙牛官網也稱“生產線上的每一包牛奶都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105項指標檢測,只要有一項檢測項目不合格,整批產品都不允許上市。”從下圖也可以看出,蒙牛對原奶的檢驗就有2道。
蒙牛乳業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驗體系(截自蒙牛乳業官網)
[pagebreak]
致癌奶到底是在哪個階段被檢出?
但如此層層檢測,卻唯獨放行了黃曲霉毒素,那不合格的純牛奶是到底是在哪個環節被檢測出來的呢?
蒙牛副總裁盧建軍解釋,國家質檢中心是在10月5日入廠抽檢,該批次產品還處在保溫期這一工藝流程中,產品下線不是馬上入庫,還要經歷一個7~14天的保溫期這一工藝流程,此后在10月19日我們自檢時,抽檢出該問題批次產品。隨后進行了銷毀,保證問題產品沒有流入市場。
該問題批次產品的生產日期是10月18日,按規定,液態奶生產日期應是產品灌裝時間,所以該問題批次產品的灌裝日期是10月18日是毫無疑問的。按照上面解釋,10月5日該批次產品還處在保溫期,參照上幅圖該階段應該是儲存檢驗階段,10月5日入廠抽檢,在10月18日之前,質檢機構顯然提取的樣品是灌裝之前的半成品。10月19日自檢,隨后檢出該問題批次產品,均發生在10月18日之后,因此此時自檢時這批次致癌奶顯然已經被灌裝了,進入了上述第10階段,也就是圖中的保溫試驗階段。如此,蒙牛自檢出不合格奶顯然已是產品出庫前的最后一道檢測了。
“由于眉山工廠原奶質檢員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導致這一批次原奶中超標的黃曲霉素未能檢出。”也未提到有其他環節的質檢失誤,是每個環節都有檢測但環環失誤,還是根本就只有2道檢測?
透明生產質控流程接受社會群眾監督
資深從業人員介紹:從原料奶到液態奶的灌裝、下生產線需要的時間約在24—36小時,為讓消費者喝到最新鮮的奶,乳企會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達至市場和消費者手中。
于是7—14天的保溫期又讓筆者頗感糾結了:如果7—14天的保溫期在灌裝之前,為什么別人24—36小時就能完成的,蒙牛卻需要7天以上?這個保溫期,再算上原奶加工時間以及最后5—7天的保溫試驗階段的時間,再加上物流配送和上架時間,得小半個月了,不禁為消費者的飲奶健康和蒙牛液態奶在新鮮上的競爭力深感憂心。
顯然,對蒙牛液態奶生產周期上的操心是多余的,更應該關注的是蒙牛液態奶由于安全質控失誤而導致的嚴重的產品安全隱患問題。在新版《生鮮乳收購標準》中,黃曲霉素M1是必檢項目,作為常規檢測項目,蒙牛居然沒有自檢出來,同樣按照常規生產,液態奶的安全檢測也應該滲透到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并不是進門一道出門一道就能切實保證“市場銷售的都符合國家標準”的。
目前,消費者無從知曉到底問題出在哪一個或哪一些環節,亦不敢斷言整個流程存有隱患漏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曾在9月26日接受了來自北京市各大區縣的約500名消費者走進蒙牛乳業,參觀生產全過程,于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此次事件后,蒙牛是有勇氣查出問題,堵住漏洞,加以改良將生產質控全過程透明化,接受社會群眾監督的。
?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新款兒童飲料Fruitizz 含糖量接近兒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