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有機認證”成為“有機可乘”
發布日期:2011-11-02 
瀏覽次數:2050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02日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穆絮 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
河南食品網訊: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02日??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穆絮
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并標榜“高質高價”。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近期深入山東、廣西等地,追蹤一些有機食品產業鏈發現,隨意標注“有機”、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等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著“有機”外衣的大路貨,亟待整治。
有機食品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是目前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有機食品作為安全與品質的代名詞,健全科學的生產體系,嚴格把關的監管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因而,對有機食品的認證,并不只是對產品品質本身的認定,更是對生產工藝與檢測監管環節的認可。“有機食品”作為凝聚著品質與信心的產品,認證本身就應該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飽含著社會責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有機認證”應該是價格杠桿作用之下,撬動農產品生產方式轉變,以及監管模式改革的有力武器。
遺憾的是,給產品簡單換個包裝就變成有機產品,市場“有機食品”泛濫表明,“有機食品”已經淪為了農產品的“潔身布”,通過潔身后的農產品,價格便是扶搖直上。
問題“有機食品”的泛濫,實質上在惡意欺騙消費者,并涉嫌不正當競爭,嚴重擾亂著正常的市場秩序。一方面表明,食品安全與市場監管的集體缺位,為不法競爭制造了寬松的氛圍;另一方面,失控的“有機認證”降低了“有機品牌”的準入門檻,使得“有機認證”變成了不法商家“有機可乘”,牟取不法黑心利益的金字招牌,為區區的一點認證費用,丟掉的是社會責任與職業良知,喪失的是機構公信力與消費者的集體信任。
“有機認證”變身“有錢認證”,折射出質量認證監管的嚴重缺失,也折射出食品安全監管的嚴重缺位,沒有了監管的認證游離于既定程序以及結果運用的制約之外,從而簡化成為了花錢買標識的一場游戲。“有機認證”應當在規范認證程序的基礎上,建立“認證簽名”制度和追訴機制,強化認證的法律責任,誰主持認證誰承擔責任;同時,加強對認證的“有機食品”的監測,建立淘汰退出機制,真正讓“有機認證”不再只是一紙文書,而成為一根監管鏈條。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