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遠離草莓”、“未接到解除通知前不許買牛肉”……類似的“食品安全信息”在網上魚龍混雜,難分真假。根據社科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占到45%,位居第一位。為了肅清網絡食品謠言、傳播科學知識,中國食品辟謠聯盟(CFRA)于近日成立,力圖打造一個集全國性、專業性和非營利性于一體的社會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將如何履行“辟謠”的職能?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了解。
為了肅清網絡食品謠言、傳播科學知識,中國食品辟謠聯盟(CFRA)于近日成立,力圖打造一個集全國性、專業性和非營利性于一體的社會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將如何履行“辟謠”的職能?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了解。
危言聳聽的飲食謠言
今年早些時候,一篇《一位蜂農的忠告:珍惜生命遠離草莓》的文章在微信上廣泛轉發。文中稱“草莓種植戶打藥毒死蜂群”,“長期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殺”,使許多消費者心生顧慮。而“北京昌平區草莓或致癌”的消息,更直接導致草莓銷量“滑鐵盧”。盡管有權威部門通報未檢測出傳言致癌的乙草胺,但在原本銷售小高峰的“五一”小長假時,草莓的問津者寥寥無幾。據統計,此次謠言導致國內7大產地草莓價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1—4元,部分地區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按我國草莓種植面積200萬畝計算,今年我國草莓種植戶可能虧損數十億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于食物營養的知識需求不斷地提升,需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媒體和企業共同協作,構建新聞宣傳的渠道,用正確的科學知識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
給消費者一個放大鏡
據介紹,食品辟謠聯盟由新華網聯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營養學會等發起。他們將邀請部委協會領導、食品領域專家、法律學者、媒體人士參與,對網絡謠言進行梳理、分析,最后通過新華網全媒體平臺發布。
其中,新華網“食品辟謠”是一個重要的傳播平臺。其工作流程一般分三步:首先,記者通過查閱資料找到謠言的源頭及最初出現的時間,分析傳播規律及形式;其次,權威機構、專家學者對樣本進行檢測和鑒別;最后,媒體發布檢驗結果和專家結論。
以近期流傳甚廣的“豬肉里有鉤蟲”為例,該謠言最先在2013年9月出現于廣西龍勝,近期又再次出現。該欄目記者向中國肉類協會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張子平、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的專家求證,得出結論:豬肉里根本不會有鉤蟲,流傳圖片中的“寄生蟲”很有可能只是一節血管。辟謠文章發布于新華網后,得到大量轉載。
“今后將充分依托最新的農產品質量科技成果、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數據、風險監測成果,為食品辟謠聯盟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消除公眾疑慮。”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管局副局長金發忠在成立發布會上介紹。
線上線下共推“食品科普”
食品安全問題與民生密切相關,此類謠言借助大膽的用詞、雷人的標題很容易獲得廣泛傳播。
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王鐵漢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和科普宣傳工作,引入辟謠聯盟等眾籌機制和新媒體手段,不斷暢通科學權威的傳播渠道,從根本上消除謠言滋生的土壤。
據聯盟負責人介紹,聯盟將建立中國食品辟謠聯盟網絡謠言黑名單機制,每月與微信團隊以及理事會成員會晤,探討近期公眾賬號謠言傳播情況,針對被舉報眾多的微信公眾賬號進行網絡警示。聯盟每月還將邀請專家舉辦一次線上科普講座,提高全民食品知識素養,強化民眾謠言辨識能力;并在每季度舉辦一次大型線下科普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會員企業走進社區和高校科普食品安全知識。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新款兒童飲料Fruitizz 含糖量接近兒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