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河南食品網 ? 食品資訊 ? 熱點新聞

    正文

    我國農業格局和生產模式發生四大變化

    發布日期:2014-12-05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2860

    河南食品網訊

      河南食品網訊 “湖廣熟、天下足”“南糧北運”“面朝黃土背朝天”……這些傳統印象中的糧食生產狀況,如今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是產糧區域快速北移。

      長江中下游是傳統的糧食生產區域,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如今,長江中下游五省份(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安徽)雖然仍位列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內,但由于其水稻種植面積明顯減少,對全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已明顯下降。

      相反,以往歷史上的關外“不毛之地”東北地區,如今已成為糧食最主要的產區。目前東北四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秋糧產量幾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北大倉”黑龍江,自2011年起連續四年成為我國產糧“狀元”,年糧食總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強。

      這也導致幾千年來“南糧北運”格局轉變為“北糧南運”。史書記載,明朝京杭大運河從南向北運糧的漕船達9000多艘,清朝每年從南方征收北運的漕糧多達400萬石。如今,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等全國5個糧食調出省(區)中,東北地區就占了3個。

      二是產糧區域高度集中。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3個糧食主產省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東北成為產量最集中地區之一,十年來全國糧食增產了3500億斤,東北四省(區)貢獻了40%。全國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有400多個,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超100億斤的產糧大市(地)有33個、產量占全國的43%。糧食產區集中度明顯提高。

      三是機械化耕種水平大幅提升。

      傳統農業“牛耕馬犁”“揚鞭和號”,以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糧食生產已從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化為主的歷史新階段。

      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0%、比10年前提高近30個百分點,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我國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收獲水平分別從十年前的6%、27%,提高到現在的38%、81%,玉米機收水平從2%提高到55%。

      四是糧食單產能力不斷提升。

      在歷年糧食播種面積下行的同時,我國糧食產量依然保持連年豐收,其原因在于糧食單產能力不斷提升。以占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產量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的稻谷為例,1949年以來,我國水稻畝產經歷兩次飛躍,一是上世紀50年代后期水稻矮稈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兩次飛躍均使全國水稻畝產提高了近百斤。我國在1996年立項超級稻計劃,目前,水稻畝產正在向1000公斤突破。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友情鏈接

    電話: 0371-86563572  郵箱:kf@zhuoqi365.com  版權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豫ICP備09039160號

    av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