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最初流轉來的田地底子薄,小麥產量一直上不去,只在500公斤左右徘徊,品質更是一般,賣不出好價錢。”河南省鶴壁市浚縣開增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開增回憶。作為專門生產麥種的合作社,小麥品質上不去,自然成了發展上的“硬傷”。
轉機發生在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實施后。合作社位于浚縣綠色種養循環項目示范區內,1300畝田地都用上了有機肥,化肥用量減少20%,如今小麥畝產量穩定在600公斤以上,品質顯著提高。“最近我們和知名種子企業簽訂了小麥種子代繁協議,小麥每畝能增收300元。”胡開增說。
據統計,浚縣現有規模以上養殖場590個,規模以下養殖專業戶1200個,2023年,全縣畜牧業年產畜禽糞污達到160萬噸。面對如此龐大的畜禽糞污量,浚縣在“糞污”變“糞肥”和綠色發展增效上不斷探索突破。2021年以來,浚縣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每年投入1000萬元,在全縣公開遴選了17家畜禽糞污處理經營主體,并與600家養殖主體、9500家種植主體建立了種養結合機制。
浚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張富國介紹,浚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運行機制,構建了“養殖場戶+生產企業+種植農戶”模式、“地力加油站”模式和“養殖場+畜禽糞污集中處置站+農戶”模式。
“在種植合作社的田間地頭,每個‘地力加油站’配備鏟車、運糞車、翻拋機等設備,并配有2-3名專職人員,就近收集附近村莊的畜禽糞污、尾菜落葉、農作物秸稈等,通過堆漚腐熟生產糞肥并進行還田利用。”張富國說。
以開增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在政府引導下,合作社與附近5公里以內的35家中小養殖場戶簽訂了《畜禽糞污委托處理協議》,負責收集所有非規模養殖場戶的固態、半固態(成型)糞污,并向周圍820個種植戶的8500畝耕地提供每畝不少于200公斤的糞肥施用服務。在保障自身和項目區糞肥需求的前提下,合作社通過優惠提供腐熟糞肥換取附近種植戶的農作物秸稈,用來漚制糞肥。不僅如此,這種模式還能夠在“地力加油站”項目實施完成后沒有資金補貼的情況下,繼續穩定運行。
三年來,浚縣累計收集處理畜禽糞污26萬余噸,糞肥施用量累計15萬余噸,還田糞肥面積29.85萬畝,全縣地力等級由2021年的2.42提高到了2.4,全縣畜禽糞污利用率達到95%,化肥用量減少10%以上。項目區內,每畝地化肥減施量5公斤,每畝平均增產38.7公斤,畝均節本增收136.1元,累計新增經濟效益2585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