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01:05
眼下正是吃草莓的季節, 然而紅籽草莓含染色劑、草莓被打激素、吃草莓容易感染病毒......關于草莓的謠言卻掃興至極。近日“草莓是最臟水果”的結論更是將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報道稱,美國環境工作組織公布了最“臟”及最“干凈”蔬果名單,草苺則為“最臟蔬果”的榜首。想必看了這則新聞的人們心中都會有個疑問,那就是:作為顏值擔當的草莓到底還能不能吃了?下面就由小編來為您答疑解惑吧。
難禁的健康謠言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造謠生事的門檻相對變低,一些人便為了經濟利益通過造謠打擊競爭對手,一些自媒體則為了點擊量、閱讀數也甘愿顛倒黑白,所以關于食品安全和健康類謠言可謂從未間斷,不斷撩動公眾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經。
其實“草莓是最臟的水果”的說法有點像我們說的“標題黨”,有點博眼球的目的。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指出,EWG是美國的一個環保組織,全稱叫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他們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門,也不是學術機構,而只是一個倡導環境保護的民間機構。實際上,在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里,99%的農產品農藥殘留量都遠遠低于標準,在農藥殘留方面是符合相關標準的。EWG的排名不談殘留量是否達標,只是描述農藥種類之多,沒有觸及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且,檢測到殘留并不意味著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離開了農殘量和控制標準談危害,完全沒有意義。因此,大家在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也不用太恐慌。
屢受騙的消費群眾
食品安全謠言利用公眾對自身健康安全特別關注的心理,使用一些夸張詞匯博人眼球,促使一些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來傳播這類信息。因此,在信息時代,與制造謠言相比,分辨謠言往往需要公眾具備很多科學常識和社會知識。當然,食品安全謠言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和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存在焦慮,對食品監管體系信心不足也有關系。
丞待建立的辟謠機制
一則食品安全謠言便極可能導致某食品市場價格狂跌,而且還會對成千上萬農戶的生計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小編認為治理食品安全謠言不僅需要依靠法律,還需建立有效協作的溯源機制。
國內專業的第三方食品追溯平臺卓奇食品追溯平臺致力于食品行業多年,該平臺上包含有輿情監控系統,一旦發現食品安全謠言的苗頭,食品企業便可通過平臺及時辟謠,有效杜絕謠言的肆意傳播。
溫馨提示:
一、草莓雖好吃,但也要適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血糖高的人群,更要少吃,因為草莓含糖量不低,吃太多容易使血糖升高;
二、盡量去正規超市或農貿市場購買草莓,買回家后盡快食用,剩余的草莓則要及時放入冰箱冷藏儲存,儲存時也要注意防止擠壓而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