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10:03
最近,一位開牧場的人士向天祿君表示,山陰縣養牛的雷志仁自殺,因為了養牛,借了很多債,牛奶卻銷售不出去。而這位報料人也因為養牛積勞成疾,患上了尿毒癥。
這是為死者雷志仁寫的內容
或者這二位在乳業界毫不起眼,但他們是養牛人的一個代表。現在養牛企業都在遭受這樣的困難。
而逼死逼病這些奶農的,有的說是外面涌進來的大包粉,大包粉即外國牛奶噴成的奶粉,這些大包粉便宜到一噸不到2萬元,而國產牛奶折合奶粉每噸在2.8萬元以上。因此大量的乳企都開始進口大包粉。我國奶農開始倒奶,現在甚至開始大批死亡。
但除了大包粉的沖擊,乳企有沒有義務承擔起責任來,為奶農甚至是為自己留一線希望,省得將來奶源被國外給控制。
而讓天祿君思考的是,乳企或國家為什么不想辦法扶持奶農。君樂寶、紅星乳業等一直堅持用國產奶,也沒有見他們虧損,并且利潤還很可觀。
國際上收奶熱火朝天
最近收到的關于這樣的投訴太多了,春節前衛崗乳業的奶農去倒奶,原因是衛崗要求減少收奶量。因為春節之后就到了液態奶需求低峰了。據天祿君了解,這是常態,每年都這樣,只不過去年報道出來而已。
前段時間天祿君跟一個新西蘭媒體駐中國特約記者交流時,他表示中國某家乳企消化了新西蘭80%的奶,我的天呢,一家企業消化一個國家80%的原奶,這個企業的能量真大啊。我相信大家知道說的是誰?否則不可能傾全國之力奉一企之需。
2010年7月,光明乳業(12.890,?-0.28,?-2.13%)以約3.82億元人民幣收購新西蘭新萊特公司51%股權,成為中國乳業首樁海外并購案,此后,貝因美(5.280,?-0.07,?-1.31%)、伊利、蒙牛、新希望(7.270,?-0.05,?-0.68%)等企業相繼“走出去”,布局奶源、興建工廠和研發中心。此后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乳企生產環境全部境在海外。
乳業龍頭伊利在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積極整合全球優質奶源資源,并大力加強奶源建設的國際合作力度。
據中國網的報道,伊利在大洋洲的生產基地的雇員幾乎都是當地人,僅基地一期工程就直接解決了近百人就業,是當地的大雇主之一。伊利按合同收奶,并制定最低收奶保護價,維護了牧場的利益。伊利還積極投身當地的社區活動,在當地中學設立了獎學金,授予對象為懷馬特地區有志于進行乳業研究和中新交流的中學畢業生,并為獎學金獲得者提供實習機會,幫助他們成為促進中新兩國友好交往的橋梁。
而據天祿君此前收到過多個舉報信稱伊利的人不但想盡辦法減少收奶,甚至壓低奶價等行為。
而湖南澳優乳業其在全球共有十個工廠,僅有兩個在中國,此外荷蘭五個、澳大利亞兩個、新西蘭一個,產品涵蓋嬰幼兒配方奶粉、兒童奶粉、成人奶粉、液態奶、營養品。晨冠乳業董事長涂醉桃日前表示,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已經提上日程,公司準備收購澳洲工廠進軍有機奶粉行業。
自2012年,圣元集團在法國投資建設年設計產能10萬噸的現代化奶粉工廠,據了解,合生元,也就是健合集團、澳優集團等基本上產能都在國外,主要是利用國外的原奶生產、加工,再運回國內銷售。
而這些企業利用在外面的資源賺的盆滿缽滿。?3月25日,健合集團公布2017年業績報告,其收入80.95億元,同比增長24.4%;經調整可比純利(Adjusted Net Profit)12.08億元,同比增長36.7%。
國內牧場一片慘淡
幾家歡喜幾家愁,乳企的歡樂是否與上游牧場的不幸有關?
除了小型牧場老板得病跳樓外,大型牧場已經開始全面虧損。
3 月 23 日下午,中國圣牧發布盈利警告, 預期 2017 年虧損約 10 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 247% 。這是中國圣牧創立 8 年來首次虧損,而且是巨虧。
對于虧損原因圣牧給出以下原因:
1. 基于謹慎原則結合有關個別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的最新董事會公告及客戶信譽,預期本集團將計提應收賬款減值撥備約人民幣 6.5 億元;
2. 由于 (1) 本集團為應對原料奶市場需求疲軟而控制奶牛數量;及 (2) 原料奶價格普遍下降,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集團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之變動錄得重大虧損約人民幣 6 億元;
3. 二零一七年度,面對乳制品激烈的市場競爭,本集團調整市場策略,自有品牌液態奶產品的銷量和售價相對于上年均降幅較大,同時,原料奶的平均價格相對上年降幅亦較大。
另一大牧場現代牧業處境也不是甚妙,現代牧業(01117.HK)日前發布的盈利預警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現代牧業2017年虧損凈額不少于9億元。
幾年之前,奶牛養殖還有好日子,現如今,奶牛養殖卻要倒貼黃瓜二條,甚至要搭上性命。
而對中國牧場的困難,許多乳企并不是出手相幫,而是時候趁火打劫。有一家較大型牧場在2016年跟天祿君表示,因為奶銷售不出去,某家大型乳企就以2元一公斤的價從公司手中收奶,完全是趁火打劫。比他們從新西蘭進口大包粉成本還低。
當然全球化的今天,用哪兒的奶無可厚非。但一些龍頭企業應該考慮自己的責任。
2014年,歐盟宣布正式取消已在歐盟國家執行了30余年的奶業配額制度,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奶農們可以自行決定產量。乳業專家王丁棉當時表示認為,中國市場將成為歐盟牛奶的下一個出路。
果然被他言中,2013年中國進口的液態奶有18.5萬噸,2014年增加至29.5萬噸。到了2017年。但2017年進口大包粉超過70萬噸。而原奶及其他奶制品全部加起來絕對超過100萬噸。據公開消息,大包粉每公斤成本比國產鮮奶低0.15元。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可能會想起鐵礦石的教訓,當時中國的鐵礦石完全被必和必拓和力拓兩家公司控制著。這兩家公司完全掌握定價權,中國鋼企那時候煉鋼利潤完全被這兩家公司掌握。
因此,中國的乳業相關主管部門。本著奶業安全的角度,應該聯合下游乳企大力扶持中國的上游奶源,否則再像2014年以前一樣,中國的奶源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的乳業安全又從何說起?
對企業而言,最終還會損失自己的利益,雖然客觀上講,乳企要為利潤負責,更企業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所以,乳業圈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多考慮一下自己的社會責任。
山西朔州郭xx大姐開辦的牧場,因自己身體不好想要轉讓,手機1523493xxxx,有需要者可以與她聯系。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