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02:01
新年伊始,食品圈里就動蕩不安,素來有“中國驢肉火燒之鄉”的河北河間市多個鄉鎮的黑作坊生產假冒驢肉,銷往北京等地。河澗驢肉火燒有著近百年的歷史,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百年品牌出現這樣的造假行為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新京報記者暗訪中一名黑作坊老板稱“他們的貨車每天跑一趟北京,整車裝滿可拉七八噸的貨,但真驢肉只占三成”。在當地,驢肉造假成風,已然成為了公開的秘密。這種公開欺騙消費者、不把監管部門放在眼里的造假風氣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足以見得消費者吃了多久的假驢肉,同時也不禁讓人拷問:執法監管部門的權威在哪里?“白天煮馬肉,晚上煮豬肉”的黑作坊是如何逃過監管的?
假驢肉風波過后問責是少不了的,“河間驢肉火燒”的招牌能否保住也難說,但卓奇食品追溯平臺編者更為關心的是: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何能吃上真正的驢肉?食品行業如何杜絕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
對此,卓奇食品追溯平臺創始人符春彥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知法犯法的的代價小、成本低,值得不法分子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要想減少這種情況,就要加大執法力度及違法犯罪成本。
編者以為,從源頭加強監管、建立食品全程追溯體系也很重要,迫使生產企業正規化,取締非法黑作坊,讓造假沒有空間。